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齊魯文化遺產有哪些?

國學資訊 閱讀(5.28K)

說起齊魯文化的遺產,我們不得不提現安放在大明湖北岸晏公檯鐘亭內的古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鐘樓寺的古鐘聲伴隨著我們的新春,給每個家庭帶去了和睦、吉祥,幸福。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齊魯的文化吧!

齊魯文化遺產有哪些?


  鍾兮歸來,八百年當有一葉存留
  隨著歷史的變遷,鐘樓已不復存在,但歷盡滄桑的鐘樓樓基和巨鍾卻保留下來。上世紀90年代,明昌古鐘遷往大明湖北岸的晏公檯鐘亭。徐北文先生為之撰《明昌鍾亭記》,並書聯曰:“金鐘鳴處蛙聲靜;璧月升時客夢清。”鐘樓寺鐘樓臺基依然可見,臺基還存放著兩塊大石頭。這兩塊石頭就是當年鐘樓安放大鐘的亭子基座,鐘樓寺鐘樓臺基遺址。2007年被列入濟南市重點保護文物。

鐘樓寺因鍾而得名,鐘樓寺街因鐘樓寺而得名。東西走向的東西鐘樓寺街現已併入大明湖路,南北走向的南北鐘樓寺街也取消方位詞稱為鐘樓寺街,街長210米、寬4米,北起大明湖路,南至後宰門街東首,兩旁多平房建築。大鐘幾度遷徙行走,從南而北,漸離市廛,空餘斑駁古鐘臺,也使街名名不副實。

“寺院一鍾,學院一景,八百年當有一葉存留。”為讓歷史再現,濟南市已決定復建鐘樓,將古鐘安放原位。如今,大明湖南岸的“明湖晨鐘”景區已基本建成,不日將開始復建鐘樓。

“明湖晨鐘”有望恢復昔日風采,800多年的古鐘在不久的將來即會重新發出“晨鐘聲聞四鄉”的新響,再喚“朝夕聞鴻音於星月之下。”

中華名“鍾”
  中華大地古鐘文化源遠流長,以鍾聞名之處更不勝列舉。

每年春節辭舊迎新之時,我們都可以在央視春晚的直播中聽到新年的鐘聲,這鐘聲來自中國第一大鐘——北京大鐘寺的永樂大鐘。該鐘鑄於明朝永樂年間,高6.75米,底徑3.3米,重46.5噸,用銅、錫、鋁合金鑄成,鍾內外共鑄經文100多種,23萬餘字,是世界上銘文最多的鐘,享有“世界鐘王”之一的美稱。鐘聲輕擊圓潤深沉,重擊渾厚洪亮,節奏明快幽雅,可傳50公里之外,是“北京十六景”之一。

“南屏晚鐘”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於南屏山北麓的淨慈寺中。因鐘聲洪亮,再加上寺後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鐘敲響,鐘聲更是穿穴迴盪,傳播山谷,遠飄大半個杭城。由於清末被毀,南屏晚鐘絕響近百年。上世紀80年代初,重10噸、直徑為2.3米的大銅鐘重新鑄成,中外遊人又聽到了山鳴谷應的“南屏晚鐘”的悠悠之聲。

“雁塔晨鐘”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早在唐代小雁塔建成時,便有此聲此景,傳說當年義淨釋經為早起禮佛、譯經,向寺中主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這口鐵質巨鍾通高3.55米,重8噸,鐘口圍長7.65米。鐘聲清亮,塔影秀麗,數十里內都可聽到。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鐘”因唐朝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而出名,但詩中描寫的鐘早已流失日本。1905年,日本10萬友好人士募資鑄仿唐表銅乳頭鍾一口送歸寒山寺。此鍾重5噸,高2.5米,鐘聲悠揚動聽,餘音長達120秒。如今,每逢元旦或春節,都會有大批海內外遊客到寒山寺,盡享新年的歡樂。

“馬寺鐘聲”是“洛陽八景”之一。洛陽白馬寺建於東漢,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佛殿上掛著嘉靖三十四年所鑄的一口鐵鐘,重2500公斤。它的奇特之處在於,與洛陽東門城樓上的大鐘頻率相同,每當白馬寺的鐘一響,洛陽城大鐘就發生共鳴。故在當地有“馬寺鐘響,洛陽而應”一說。

“南華晚鐘”位於廣東韶關南華禪寺,鑄於宋乾道初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鍾重萬餘斤,高2.75米,直徑1.8米,造型精美,鐘聲渾圓厚實,悅耳動聽,傳揚數裡。

廣東肇慶市慶雲寺是華南最大的寺院之一,寺內鐘樓上掛有清咸豐十年鑄成的一口大銅鐘。凌晨或午夜,在萬籟俱寂的時候,慶雲寺的鐘聲在山谷迴盪,便是著名的“風嶺疏鍾”。

除此之外,甘肅的“宮門曉鍾”、福建廈門的“天界曉鍾”、安徽九華山“化城寺洪鐘”、陝西扶風縣的“法門曉鍾”、陝西“黃帝陵大明鍾”、江西九江廬山的“東林寺鐘”、廣西貴港的“飛來鐘聲”等,也都堪稱中國歷史文化的象徵。

鍾靈毓秀,聞鴻音於星月之下
  2008年10月,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員對大明湖路北側鐘樓寺鐘樓臺基遺址進行清理,發現了柱礎、碑座和階梯等,確認其為明代建築。據載,鐘樓寺內有一口重達8噸的大鐵鐘,號稱“齊魯第一鍾”。

此鍾鑄於金代明昌年間,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鐘上覆蓋蓮花紋和八卦圖飾,鍾高2.4米、徑1.8米,重約8噸。《明昌鍾亭記》撰文:“北宋末有劉姓僧人,率兵赴京勤王,為郡民所敬重,爰於明昌年間(公元1190年至公元1196年)集資冶鐵,鑄萬斤巨鍾。”此鍾巨大,故有“齊魯第一鍾”之美名。古代有暮鼓晨鐘之說,鼓勵“萬家之眾,勉勤作業,朝夕聞鴻音於星月之下”,所以“齊魯第一鍾”又有“明昌晨鐘”之別名。

說到“齊魯第一鍾”,不能不提到鐘樓寺。大鐘鑄成後,最先安放在建於唐代的名剎開元寺內。明洪武年間,山東按察司由青州遷濟,佔濟南府署(運署街原濟南一中舊址)為衙,濟南府署只得另尋開元寺為治所,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遷此辦公。當時,郡民堅請濟南知府陳修移走“府之左翼”的大鐘。陳修召集章丘、鄒平兩縣的二百餘名民夫,“木瓦石墁,悉宿皆備。旬月,鐘樓建成,去府治僅一里,與鼓樓峙立。樓用康和尚院舊地,築臺三層,上立棟宇四級,葺舊殿若干楹,移梵王相,改名鎮安院。”後改為鐘樓寺,並將大鐘移於此。

當時所建鐘樓“磚臺三層,上建四級樓閣,雕樑畫棟,飛簷聳脊,紅柱花櫺,氣勢巨集偉”,樓南上懸“悠然見南山”金字匾額。與它對峙的鼓樓,按照古代左鍾右鼓的定製,應居寺之東南。鐘鼓樓當在一進山門的位置,因此,寺廟當時是坐北朝南,這也符合中國古代官衙和寺院的建築傳統。

現在的鐘樓寺街即是當年直通寺廟山門的通衢。鐘樓下面的臺座為正方形,邊長20米,夯土而成,外以青磚包砌。在明成化年間又新建了大雄寶殿、藏經樓。到嘉靖二十一年改建為湖南書館,明萬曆年間又改為提學道衙署。清代,鐘樓重修,改名提督學院、客籍學堂,但依然是“未幾而樓巋然,步簷周流,長廊四起,高覽遐矚,山水人物、城郭邑居之盛,鱗次紛湧於眉睫間。樓與鼓樓對峙,洪鐘在具,考擊相應,於以辨日夜之候,嚴啟閉之節,亦都會所宜也。”辛亥革命後,這裡改為山東省財政廳,解放後改為山東省機械廳,後又成為宿舍和幾個公司的駐地。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還有鐘樓亭子和大鐘,過年過節有人敲鐘,鐘聲讓人回味悠長。

鐘聲血淚,煉獄中找不到的身影
  關於鐘樓寺的古鐘曾有一個讓人潸然淚下的傳說。

故事要從800年前講起。金宋時期,在安放大鐘的鐘樓寺東鄰有座大宅院,那裡住著一位富有的商人——賈雨。賈雨18歲娶劉氏為妻,30歲上生有一女叫芙蓉,一家人過得美滿幸福。誰知,芙蓉3歲那年,愛妻卻因病去世。十年後賈雨續娶寡婦胡氏,胡氏能說會道,哄得賈雨很是開心。其實,胡氏包藏禍心,且不守婦道,早就合計著把老情人夏三接過來,以便在賈雨外出做生意時勾搭。

轉眼三年過去了,賈雨要外出很長一段時間做生意。臨行前拿出一支銀杏花的髮髻插在女兒頭上說:“這是你孃的遺物,你戴著就像爹孃在你身邊。”賈雨走後的一天,芙蓉無意間看到胡氏跟夏三關係曖昧,胡氏知道自己的行為敗露,眼看著賈雨快回來了,被他知道怎麼辦?恰此時,隔壁在蓋鐘樓,要鑄一口為民祈福的大鐵鐘。和尚向有錢人家化緣,胡氏熱情接待,老和尚也向她講起了鑄造的故事。說他曾鑄劍兩年都不合格,他的女兒知道後,一下跳進爐子裡化作鐵水,這次鑄出來的劍不但吹毛可斷,而且還除妖。胡氏一聽計上心來,忙對和尚說:“長老,您是想讓我施捨一個大活人吧?”老和尚連忙合掌唸到:“阿彌陀佛,罪過,罪過,人命關天,老僧怎敢……如果施主能施捨一頭綿羊那就是功德無量了。”胡氏忙說,羊可不會向化鐵爐裡跳呀,和尚告訴她可搭個架子讓羊滑進去。胡氏眼珠一轉滿口答應老和尚的要求。

夜半,胡氏叫醒熟睡的芙蓉說:“廟裡鑄的祈福鍾今夜就要告成,我帶你去隔牆遙拜,求神佛保佑你爹在外身體健康,財源茂盛。”芙蓉一聽是給爹祈福,就高興地跟繼母去了,正在等候的夏三一棍把芙蓉打昏,用白布裹好放到預先搭好的滑板上,一把將芙蓉推進了化鐵爐。此時,爐內鐵水沸騰,只聽一聲“哎喲”,一股青煙飄起,芙蓉從此無影無蹤。

胡氏對匆忙返回的賈雨說女兒跟別人私奔了,賈雨因傷心久久難以入眠。夢中,他忽聽到一陣嗚咽的哀鳴:“女兒冤枉!女兒冤枉!”他猛睜開眼睛仔細再聽,原來是鐘樓上新鑄的大鐘傳出的。賈雨淚流滿面,泣不成聲。這時老和尚對他說:“鐘聲這麼好,多虧你家施捨了一隻釁鐘的羊。”賈雨問:“什麼羊?”和尚說:“羊我沒見,是你家施捨的羊半夜時在花園牆上被推到鐵水爐裡的,似乎聽到‘哎喲’了一聲。”和尚又拿出從滑板下撿到的銀杏髮簪給賈雨看。賈雨立即明白了事實的真相。

不過,一切已經太遲了。從此,每逢鐘樓敲鐘,人們便想起慘死的芙蓉,人們再也見不到她美麗的身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