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建築民居>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什麼 為何要吃灶果

建築民居 閱讀(2.17W)

祭灶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叫小年,在祭灶節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習俗就是祭灶神,因為在這一天,地上的神仙全都要回天庭彙報情況,所以人們會祭灶,送灶神上天,也想祈求來年的吉祥和平安。一起看看祭灶節的講究。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什麼 為何要吃灶果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什麼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麵條。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準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菸繚繞,充滿神祕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唸唸有詞。唸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資訊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閒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麵、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祭灶節為什麼要吃祭灶果
  祭灶果是寧波地區有名的傳統產品,是由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交均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組成,是一種老幼皆宜的糕點

  舊時的廚房,老寧波人喚作“灶屋”,上接煙囪,下近灶膛,樑頭的龕內供有“灶君菩薩”。

  民間有本《敬灶全書》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聽罷這段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大概人人都要起敬畏之心,小心謹慎地供奉這位灶君大神吧。農曆臘月廿三夜,灶君菩薩要上達天庭述職。年終總結匯報前,凡間百姓總要供奉他吃好喝好,上天庭後要“好話傳三遍,壞話丟一邊”。為粘住灶君的嘴,少向玉帝打小報告,一般會供奉“糖祭灶果”。

  祭灶果的種類有哪些
  沉甸甸的一包祭灶果,用“看看大落落,咬開一包殼”來形容最貼切不過。看著有一大包,但裡面每個品種都只有一點點,而且很多品種。還有看起來挺結實,咬下去卻是空心的,有點像現在的膨化食品的雛形。

  傳統的祭灶果,一包裡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

  隨便買一包,拆開來看,大致有以下幾種:

  紅蛋白蛋:用糯米油炸而成,個頭挺大,裡面卻是空心的,呈紅色或金黃色,圖的是“金銀滿堂”;

  麻棗:應該算是祭灶果的原型,同樣用糯米炸成,但裡面呈蜂窩狀,外面裹有芝麻,芝麻在民間歷來有“節節高”的寓意;

  寸金糖:在麥芽糖之外滾上一層芝麻,呈金黃色,形似小金條,其中寄託的美好心願不言而喻。

  黑白交切:也有人把它叫做“腳骨糖”,並被賦予“腳骨健健過”的含義。

  此外,還有油果、凍米糖、豆酥糖等。

  小結:在祭灶節的時候有很多的傳統食物,餃子、灶糖、祭灶果等等,這些都是為了供奉灶神,希望他可以多說好話,祈求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