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起名>起名大全>

澄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起名大全 閱讀(2.66W)

澄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姓氏,它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中未能進入前2000名。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上古炎帝后裔澄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上古姜姓炎帝嫡系世系為:炎帝→帝臨→帝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哀→帝克→器→祝融→術囂→勾龍→垂→伯益→若木→費昌(費侯昌)→房→仁昌→天英→珪→敏→豹→謙→澄……其“澄”,是伯益的塵孫(第九世孫),因分封於澄邑而得名。“浧”字,就是古“澄”字,因此,上古時期的浧邑亦稱澄州,其名稱一直沿用至西周末期,即今江蘇省的江陰市地區,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浧氏,漢朝以後統一為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該支澄氏的姓氏讀音作yíng(ㄧㄥˊ)。

澄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第二個淵源
  源於南北朝時期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子高澄,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高澄,字子惠,是北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的長子,為白部鮮卑族人婁氏所生。高澄自幼聰明過人,膚色“白皙如玉,風度翩翩,神情俊爽,便若成人”,深得高歡的喜愛。在北魏節閔帝元恭普泰元年(公元531年)高歡攻下鄴城後,將高澄立為世子。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元年(公元532年),高澄被加街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高澄在十二歲娶東魏孝靜帝元善見之妹馮翊公主為妻。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東魏政權遷都鄴城後,十四歲的高澄成為尚書令、大行臺、幷州刺史。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澄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澄山,秦、漢朝時期在富城縣,是一座長約九公里的小山脈群,屬於武夷山餘脈,屹立在吳郡平原上顯得十分突兀。到了漢末三國時期,澄山地區屬於孫吳政權,改稱富州,位置在今江西省的南昌市豐城縣南部與樟樹、新干三縣交界的希望鄉境內,方圓四十餘里,主峰挺拔,海拔達一千零十一米,直插雲霄,四周溪水環繞,明、清時期稱“孤山”,今稱昇華山。

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改富州為豐城縣。明朝學者陸應暘在《廣輿記》中記載:“澄山,在南昌豐城縣。”

在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全國統修編著的《萬氏族譜》中,有一首著名的《望孤山》詩:“別開陰翳遇新晴,仙頂花飛一望平。著眼乍疑添月窮,澄山到處有瓊瑛。但知日影從高照,不覺銀盤半欲傾。直待雪消千頃白,綠茵又映晚霞明。”澄山的山頂上有數塊巨石屹立,遠眺形如“青天削出金芙蓉”,笏立碧空。澄山與玉華山對峙,“氣勢兩相高,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周圍有四十多座小山峰環立,崢嶸競秀。山間白雲繚繞,青煙瀰漫,蔚為壯觀。

在古澄山,先秦時期主要居住的是百越民族,其很早就有以居地名稱為姓氏者,稱澄山氏,史稱“山越”,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澄氏、山氏、孤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澄氏的姓氏讀音作chéng(ㄔㄥˊ)。

遷徙分佈
  澄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七百二十位,多以鄴郡、豫章、太原為郡望。

歷史名人
  澄 雪
  (生卒年待考),俗名胡靖,字獻卿,一名海靖雲,自稱澄雪道人;福建南平人。著名明朝僧人、書畫家、詩人。歷代畫史匯傳大多將其誤作“雪澄”,實為澄雪,是胡靖出家後的法名。澄雪博學能詩,尤善書、畫。嘗泛海至琉球,攬島嶼風景,繪為圖志,刻畫精工。並能參悟妙理,賦詩見志。

澄 圓
  (生卒年待考),號文谷。著名明朝僧人,書畫家、詩人。浙江紹興天章寺僧,曾為懋方(章懋,明成化年間會試第一,官至南監祭酒)的高足。澄圓善蘭竹,工詩,為詩窟十家之一。著有《雪痕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