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淺談佛法精髓是什麼

國學經典 閱讀(5.39K)

佛法的精髓是什麼呢,你知道了又怎麼樣,又不是你悟出來的,你想知道就自己去悟啊,為什麼要來看別人的看法呢,每個人心中都住了不一樣的佛,佛跟佛的脾氣還不一樣呢,下面就有佛教大全為大家介紹佛法精髓是什麼。

淺談佛法精髓是什麼

佛法的精髓
  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絕對的幸福”您們各位大部分都學佛,有些修得很好,有些學了幾年,還是沒有完全搞清楚什麼是“佛”、什麼是“法”。所以,要和你們講一講“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以及“什麼是絕對的幸福”。

  一、什麼是佛
  簡單地說,“佛”就是慈悲心加智慧。平時我們說的佛,不是神,而是一個人;不是指他的身體,而是指他的內在,指慈悲心加智慧。(慈,就是給予他人利益和幸福,悲,就是為他人消除不利和痛苦;智,明白一切真相叫做智----可破邪見;慧,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可滅除苦厄苦痛困難。)

  慈悲心是什麼呢?我們平時說的愛心,並不等於慈悲心,而只是慈悲心的一部分。智慧跟聰明,也是不同的。一般的學佛人也有慈悲與智慧,但那還是很普通的;動物也有慈悲與智慧,但只是停留在很低的層次而已。真正高層次的慈悲與智慧,可以通過佛法的訓練生起,當達到了至高無上的巔峰境界(無我)時,就是“佛”。

  平時佛教中經常提到的尤其禪宗一再強調的,很多人都喜歡說的“佛在心中”,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有兩種不同層次的理解:
  第一種理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佛陀不是神仙,而是一個人,只是他的慈悲與智慧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叫佛,因此可說佛在心中,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第二種理解是較深的理解。我們的本性就是佛性,就是我們所說的“光明”。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自性),就是這個佛性。無論已經證悟的人,還是沒有證悟的人,本性都是佛性。我們佛教經常講,證悟後在不生不滅的境界中見到佛,其實就是見到自身具備的佛性,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即光明,而並不是見到2500年前在印度菩提伽耶示現成道的釋迦牟尼佛。無論見到佛性也好,見到釋迦牟尼佛也好,都一定要承認,佛教並不像其他宗教那樣認為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佛教認為輪迴與因果其實全部都是自然規律,佛陀是發現這個規律、而不是創造這個規律。佛並不是萬能的,如果佛是萬能的話,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有受苦的眾生。佛不能像拋石頭一樣將眾生拋到淨土令其直接解脫。那佛給我們帶來什麼呢?佛給眾生很明確地指出了走向光明解脫的道路,這就是佛的作用。但是,走不走這條道路,是眾生的事,如果不走,佛是沒有辦法強制性地讓眾生解脫的。

  還要弄清楚一件事,貪嗔痴三毒是否佛性呢?這些並不是佛性,也不是本性。我們說的心的本性才是佛性。(這猶如衣服和汙垢,我們相信衣服上的汙垢是衣服的本身一樣!但事實卻不是這樣,衣服和汙垢本來是兩樣東西,因為汙垢是暫時的,它不是衣服的本身,只因為汙垢是暫時的,所以衣服可以被清洗。但每件衣服的本身卻都是相同的,乾淨的。)佛性是平等的,沒有身份與文化水平高低的分別,沒有弱者與強者的分別,沒有貧富的分別,所有眾生都是平等的、心中都有佛性的。在沒有證悟之前,僅僅知道有佛性,還是普通的眾生,只是理論上知道,但還沒有真實的體會,這樣在日常之中就沒有什麼作用。就像貧窮者住的房子地下雖然埋有寶藏,但在沒有開發之前,這些寶藏起不了任何作用,僅僅是理論上存在,沒有一點實際的用途。只有通過佛法的訓練,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後,才能開發我們的佛性,才能真正證悟,【觀無常----生悲心-----證空性】。證悟之後,那就不是普通的眾生了。

  二、什麼是法
  佛陀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不是一兩句話能講完的,概括其精華,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法。為什麼這樣說呢?宗喀巴大師認為:八萬四千法門歸納起來,就是這三部分,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大德們要講的也就是講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這三點。所以我們真正實修時,這三點真的非常重要。為什麼以來有這麼多的禪師開悟開佛智慧,他們在運用這個真理的法寶----無常,甚深的法來證悟自性。

  第一是出離心:簡單地說,出離心就是放下。放下與放棄並不等同。人生中遇到很多坎坷,日子過不下去了,有些絕望了,於是放棄不做,或者因為暫時不具備條件而不做了,這就是放棄,但還不是放下。那麼放下又是什麼呢?放下就是消除了一切的執著。證悟空性以後,就會深深地體會到,這個世界沒有真實的東西,沒有任何值得在乎、執著的東西,全部都是如夢如幻的。----但他們是存在的,因為無常是他們的根本。

  為什麼要放下呢?學佛的人,尋找、追求的是幸福,而幸福的對立面就是痛苦。只有去除了痛苦,才能得到幸福。那痛苦是什麼呢?像事業不順利、家庭不圓滿等等。各種各樣的痛苦,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痛苦,幹活勞累、吃不飽、穿不暖等,常見於生活比較差的人群;另一種是精神上的痛苦,常見於生活條件比較好的人群,例如工作壓力太大等,有時候精神上的痛苦甚至遠遠超過身體上的痛苦。這兩種痛苦,每天都在折磨著全人類。

  痛苦的根源是什麼呢?全人類最基本的共同的痛苦,就是生老病死等八種痛苦。這是誰都會遇到的,都需要面對的、逃避不了的。除了這些,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痛苦,來源於哪裡呢?好好地想想。就是來源於我們的執著。為什麼執著是痛苦的來源呢?比如說,我對手錶非常在乎,有一天突然丟失了,我肯定非常痛苦。如果我們不是很在乎、很執著,而是可有可無的話,那即使丟失了也沒那麼痛苦。這樣我們就知道了,所有痛苦的來源都是執著。

  明白了之後,怎樣斷除執著呢?明白到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值得在乎的東西,這樣當然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一般人沒有這麼好的根基,暫時做不到這樣。那怎樣斷除執著呢?那就通過佛法的訓練,多培養出離心,不要過度地執著、在乎,不是說一點都不執著、不在乎,但是不要過度。

  第二是菩提心:就是放下自私的心。雖然我們學的是大乘佛教,唸的是大乘佛經,我們也發心能夠更好地幫助眾生、服務眾生,為眾生帶來安樂。但當遇到困難時,我們往往堅持不了,就是因為沒有放下自私心。真正生起了菩提心的話,那就一定完全放下了自私心。真正地生起出離心,就是對一切事物如名利、地位、金錢等,都不會執著,再沒有值得在乎、值得羨慕的東西,完全放下對這個世界一切的執著。

  同時,我們也需要弄清楚:那是否什麼都不在乎、不執著了,就不能上班,不能賺錢,不能發展了?不是這樣的,修行與生活並沒有衝突。雖然上班賺錢是世間法,但卻是為了生存,為了員工與家庭的生活,這跟修行並沒有衝突。佛陀要求的是放下,而沒有要求放棄。這一點非常重要。放下和做事情是沒有矛盾、沒有衝突的,大家需要分清楚。

  沒有出離心作為基礎,就不會有菩提心。出離心培養好後,才能有菩提心。因為有了真正的出離心,才能放下自私心,才能生起菩提心。有穩固的出離心和菩提心作為基礎,才能證悟空性。沒有生起穩固的出離心、菩提心,想要證悟空性,那是不可能的。

  第三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即佛性、自性)以後,那是不是我們再看不到眼前的世界、聽不到周圍的一切呢?也不是這樣的,還是可以感覺到,只是那時候的看法會完全不一樣。現在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的、有真實的東西,所以才有了執著與在乎,想要擁有,所以才帶來了痛苦。證悟空性後,就會明白這個世界就像夢一樣,沒有真實的東西,沒有值得在乎、執著的東西,全都是如夢如幻的。我們做夢時會經歷很多事情,但這些事情實際上並不存在,只是我們沉迷夢中沒有覺醒而已。同樣,事實上今天這個世界就像夢一樣,沒有什麼真實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暫時還沒有覺醒而已。只有證悟空性之後,才真正明白這一點。

  那麼,證悟空性以後,還會不會去度眾生呢?當然會。雖然自己已經證悟了,沒有痛苦了,但是知道眾生還很痛苦,而那時候我們已經有了圓滿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已經完全放下了自私心,能夠更好地度化眾生、幫助眾生,度眾的力量跟之前是完全不同的。

總結:佛陀開示了出離心、菩提心、證悟空性這樣的修行次第,不按照這樣來做的話,那就沒有辦法證悟成就。只有證悟空性之後,才真正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