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東南亞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差別及發展

國學經典 閱讀(1.35W)

漢傳佛教融入了道家儒家思想與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在某些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中國和尚不吃葷不娶妻生子,在東南亞和尚可以吃葷可以娶妻生子,漢傳佛教為大乘佛法而東南亞國家大多為小乘佛法,中國和東南亞由於民情文化的不同後來的發展也不相同,佛教大全講述一下二者的不同吧。

東南亞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差別及發展

一、當前東南亞佛教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當前東南亞佛教國家仍然堅持傳統的佛教文化,政府鼓勵支援佛教事業的發展,像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佛教始終是國家的大事。佛教教育是國家的事業,佛教思想則是國家的統治思想。而在民間,做功德、行善事、拜佛建塔是百姓生活中的大事,得不到佛教界的尊重,就很難有社會地位。佛教界僧人熱衷傳教,且這些國家佛教界人士接受殖民地教育的原因,英文水平較高,因此東南亞的佛教界經過他們一百多年活動後,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到了世界各地。

  當然,隨著全球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交通條件的改善,東南亞諸國的佛教也在變化。首先,諸國佛教界的眼界更為開闊,他們關注世界佛教發展的新動態。例如,伴隨中國佛教的崛起,東南亞佛教界高層願意與中國佛教界交往,這與80年代前在反共思潮影響下的恐懼心態完全不同。同時他們也瞭解世界佛教研究動態,特別是歐美髮達國家的佛教研究,以及臺灣佛教研究情況,但對大陸佛教研究瞭解則相對薄弱。這與大陸的學術成果與世界佛教界沒有接軌有一定關係,也與大陸把研究重點放在大乘佛教上有一定關係。

  其次,東南亞佛教諸國也在與時俱進。現代社會發展,促使佛教界要向社會靠攏。一方面,佛教界仍然承繼優良傳統。例如佛教具有對社會道德提升的教化作用,寺廟仍然是教育百姓行善的中心,行使著傳統慈善的責任。另一方面,佛教界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例如許多寺院現在推行星期佛,即將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推出一尊佛,讓信眾按照生日挑選自己的佛帶回家。“星期”的說法,本是西方基督教的產物,但是現在東南亞佛教界卻被接受,藉以推動佛教與生活更加密切聯絡。一些寺院正在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東南亞國家曾先後淪為殖民地(泰國除外),西方思想文化對這些國家民族文化起過作用。但是由於這些國家都是農業國家,在廣大的鄉村,佛教傳統並沒有被徹底毀滅。獨立以後,這些國家傳統民族文化得到弘揚,佛教傳統信仰重獲重視。在百姓心裡,佛教寺院仍是心靈可以寄託的信仰場所,至今都沒有改變。

  第三,東南亞佛教國家僧伽內部管理已成功轉型。自20世紀30年代,泰國佛教界開始仿照西方“三權分立”的形式,成立僧伽長老會、議會、立法院等。到50年代,緬甸等國也相繼出現“中央僧侶負責機構”、“僧侶大導師機構”和“律法規範師組織”等民主分權制度。僧王只是象徵性位置,集體領導成為主要運作方式。但是對民眾而言,僧人權威仍然不能動搖,高僧仍然是民眾的崇拜物件,引領群倫。

  第四,注重與世界各國佛教交流和傳教。過去中國佛教界在世界佛教界一度失語,日本佛教成為大乘佛教最有影響力的國家,許多南傳佛教國家熱衷與日本佛教界來往,學習佛教都到日本去留學。現在中國佛教崛起之後,來中國留學的僧人日益增多(臺灣更多)。同時,隨著交往增多,南傳佛教也在中國產生影響。例如“內觀禪”現在中國大陸十分流行,值得關注。

  第五,南傳國家的傳統教派是佛教主流,但佛教界內部也在不斷醞釀新思想,新宗教因素始終存在。特別是代表新興中產階級利益訴求的教派,不斷提出新主張。例如泰國的法燈寺就是新興中產階級的典型寺院。南傳佛教國家理論建設發生新的變化,與新興寺院的興起關係密切。

  第六,泰國寺院注重經濟發展,與旅遊聯絡起來更是這些國家佛教發展的特色。諸國都在打造佛教旅遊經濟,除修繕原有的著名景觀之外,也在建設新的宗教景點。改變了過去建造寺院純粹是信仰的佈施傳統,發展寺院經濟成為重要動因。由於經濟因素的驅動,寺院建設也提升了檔次,景區與寺院建築漸趨於富麗堂皇。當然政府的參與也是其中重要原因。

  第七,政教關係一直是某些南傳佛教國家的熱點,但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情況。像在泰國與柬埔寨實行君主立憲的國家,政教關係相對穩定,僧伽與政府基本上不發生矛盾(柬共時期有過短暫的衝突),僧伽尊重政府的領導。例如泰國紅杉軍與黃杉軍都是佛教徒。但在緬甸則是特例,從60年代奈溫軍政府掌權之後,政教關係大多數時候處於緊張對峙,近年來得到緩和,但是遠不能與其它國家相比。但是不管政教關係是否緊張,歷屆政府都要表現出對佛教的尊重,政教分離是西方的傳統,在東方國家過多地強調這一條,則會造成政教關係不順。西方政教分離是建立在民主與法制的基礎上的,以尊重人權為特點,但是東方國家並不是這樣。

  第八,華人宗教在東南亞諸國流行。華人宗教主要在華人地區產生影響,並被髮揚光大。佛教在華人宗教中佔有相當的主流地位,民間信仰在華人中間也有影響。但是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佛教因為與這些地方接軌,所以被視為正統的中國宗教而看待,又成為與這些國家宗教溝通的渠道或交叉點。

  二、佛教民間外交的特點
  佛教自古有民間外交的傳統。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主要以佛教文化交流為主渠道。我國與東南亞諸國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佛教民間往來,佛教成為與這些國家交往的重要渠道。在中國古籍裡,大量記錄了佛教民間外交的資料。例如南朝梁國,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許多周邊國家都前來進貢或朝賀,遣使獻方物。他們進貢的東西里有不少與佛教有關,如經書、佛舍利、法器等。這些國家屬於東南亞地區的有:扶南、林邑國、狼牙修國、婆利國、盤盤國等。梁武帝對這些國家的來使厚意款待,回贈禮品,同時還敕封官員、例如以扶南國王憍陳如闍耶跋摩為安南將軍。同時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僧人來中國傳經譯經,樑朝在建康(今南京)建立的扶南館,即是專門翻經之處。又有中國僧人到西天印度取經,回國後進行翻譯,《高僧傳》裡有大量記載,茲不贅述。

  古代佛教的民間外交,到了近現代被削弱了,但是它並沒有完全消失,仍然發揮著影響,特別是在對我國政府早期的國家外交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例如緬甸政府是最早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中國北京西山靈光寺的佛牙舍利在五十年代曾經去緬甸展出,對增進兩國人民的友好與瞭解起到重要作用。50年代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佛教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60年代到70年代中國與日本的民間往來,佛教界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佛教的民間外交傳統在現代社會一直被繼承與發揚,且這種傳統至今仍產生影響,仍然是中國民間外交的重要資源。

  但是,這種傳統在現代社會確實又已今非昔比。因為佛教外交傳統已經被削弱,沒有出現像過去那樣大範圍的交往現象。佛教民間外交只在公共外交中佔有一席地位,其所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並且受到了一些限制。
  現在的中國與幾十年前的中國不一樣,現在中國的佛教也與過去的佛教不一樣。如何看待現在中國佛教的民間外交問題,我認為有傳統與現實兩個向度,需要從學理與現實兩個層面來解決存在的問題。

  現在大國中國已在世界上屹立。大國要有大國風範,大國的宗教也要有大國氣象。大國的宗教是什麼?以唐代為例,唐代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國,大唐盛世是我們感到自豪的輝煌時期。大唐的佛教是中國佛教的鼎盛期,佛教發展迎來高峰。這時的佛教一方面仍然沿襲著“請進來”的傳統。例如玄奘就是從印度請回佛經,致力於譯經事業的大師。另一方面,大唐的佛教開始向外傳播,佛教在這時先後大規模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現在我們又處在盛世,這時的中國不僅經濟要走向世界,文化也在呼喚走出去,發揮影響。我們的佛教已經進入到黃金時代,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佛教徒,總人口上億。擁有世界最多的佛教寺院,還有最多的佛教僧人,以及悠久的佛教歷史和繁榮的佛教文化,這些都是中國佛教界不可複製的優勢資源。中國佛教界應利用這些資源與已經來到的機會積極地走出去,這不僅是當前必須要做的工作,也是中國佛教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應予以引導和加以利用。

  事實上,現在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佛教界因為各國的政治經濟形勢不同,對待中國佛教的態度也有所不同。自60年代以後,由於世佛聯總部設在泰國,泰國成為南傳佛教的中心,泰國佛教界認為他們的地位相當於“天主教的梵蒂岡”。但是隨著中國佛教的崛起,特別是中、日、韓三國黃金紐帶國家的佛教結盟,泰國佛教的盟主地位受到挑戰,所以近年來泰國佛教界與中國佛教界聯絡密切。除了經常互訪,還在泰國每年衛塞節期間,邀請中國高僧前往參加活動,並以朱拉隆功大學的名義頒發包括名譽博士文憑在內的各種文憑。泰國這一舉措,就是想拉中國與之結盟,幫助鞏固他們的地位。

  緬甸佛教自從1958年發生國教案以後,國內矛盾重重。60年代軍政府掌權,佛教發展的勢頭被遏制,世佛聯總部也被迫遷至泰國。之後,緬甸佛教界一直處在被壓制的狀態,政府對佛教界的管制從未放鬆過。現在,緬甸社會開始政治開放,黨禁也有所放鬆,政府提出改革開放,社會正在發生轉型。而已經明確宣佈競選2013年緬甸總統的反對黨領袖昂山素季,作為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是享有“國父”之譽的緬甸前總統昂山將軍之女。在民眾看來,這位極有可能贏得今年競選勝利的女士是親美派的。為了符合美國的利益,加之其父昂山將軍有過1942年帶領緬甸獨立軍,協助日軍擊敗英軍及第一次入緬作戰的中國遠征軍的歷史,不排除昂山素季會對中國產生不信任感。故而到時新的緬甸政府可能會抵制中國的影響,緬甸傳統的佛教在這個氛圍下,與中國佛教界的關係也將遇到一定的阻力。
  面對這種情況,如何去應對,需要我們拿出智慧,同時還要從歷史與現實兩個向度來尋找辦法,此外在宗教政策上也要做些調整。

  三、南傳佛教黃金紐帶的問題
  利用雲南地區南傳佛教的影響,打造中國佛教界的另一條黃金紐帶,這在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在實踐操作上有一定難度,其難度主要反映在理論的解釋。換言之,就是要解決理論問題。不能從理上通過,就不好說服對方。東亞大乘佛教的黃金紐帶之所以能夠搭建,就是基於中國為正統和中心這樣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日本與韓國是不會認可的,因為缺乏號召力。有了這樣的共識,中、日、韓三國佛教才在今天不斷髮生緊密聯絡與交往,古代的傳統才得以重新發揮重要作用。

  這與東南亞諸國的佛教關係是有區別的。從歷史看,雲南的南傳佛教不是東南亞南傳佛教的中心,也不是發源地。在東南亞地區,泰國和緬甸是南傳佛教的中心,而云南上座部佛教是從這兩個國家傳進來的支派。佛教是最講傳統、傳承的宗教,在這方面最明顯的表現是尊師重祖,注重門派、注重師學。在此情況下,要讓雲南上座部佛教與泰國和緬甸的佛教平起平坐很難,這一點是雲南上座部佛教的致命傷。要解決這個問題,得到這些國家佛教界的重視與承認,需以中國世界佛教中心為前提,這樣我國與南傳佛教國家結成黃金紐帶就有可能了。所以這是我們要注意的,選擇什麼角度來說話,這才是最重要的。

  古代中國佛教的崇高地位在世界各國是一致公認的。但是到了現在,中國佛教並沒有因是佛教的中心,而得到世界佛教界的應有重視。除了我們傳教的方式不夠,宣傳不夠,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擺脫印度佛教的影響。一談起中國佛教,人們馬上會聯想到印度佛教。現在印度政府也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佛教已經沒落的一千年後,提出要把印度變為世界佛教中心,致力於打造佛教祖庭的地位。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茲提出可操作的思路如下:
  首先,我們需要做的是確立中國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這個工作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確立與強調中國是大乘佛教中心。這本是不爭的事實,理由如下:一是中國佛教有2000年的歷史;二是中國有世界最多的佛教信徒,一億多人;三是有儲存完整的、翻譯最早的佛教經典;四是有自己特色的佛教儀軌和佛教文化體系,且佛教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雲南上座部三派並存的國家。但由於過去幾十年裡,我們的佛教一直處在世界佛教界的弱勢地位,日本與韓國的佛教界一直強調自己是大乘佛教中心,特別是日本把自己當作大乘佛教中心,並以經濟大國的背景而去刻意強調自己的地位,因此對中國是大乘佛教的中心這一歷史事實,日本至今也沒完全承認,如此也會影響到其它佛教國家對中國佛教的看法。面對日、韓兩國,我們可採取迂迴戰略,藉助南傳佛教國家的佛教界人士,他們中的僧人已經承認和對外宣傳中國是大乘佛教中心;再通過中、日、韓三國黃金紐帶裡中國是日韓佛教的傳入國的史實,讓日、韓承認中國是現在的大乘佛教中心。

  第二步是取得中國佛教在世界上的話語權。中國佛教界要積極在世界佛教上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除了辦好自己的世界佛教論壇之外,還要積極參與世界佛教界的活動,利用中國大國影響,站在世界佛教制高點上,讓中國佛教重新成為世界佛教中心,以此確立中國是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

  我們要集中宣傳的是中國佛教的內容,而不是印度佛教的理論。這就是中國佛教“印度化問題,必須受到我們的重視。中國佛教經過二千年的歷史,理論上仍承繼了印度佛教的學說,且受到印度佛教理論的影響很深,但是中國僧人在歷史上也在不斷地改造印度的學說,而且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建造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與佛教宗派。我們要宣傳的就是中國僧人對佛教在理論與實踐上的貢獻。“去印度化”的問題,不是說反對印度佛教的理論與實踐,而是有區別地對待不同的佛教形態及其理論和實踐。具體地說,我們可以提出將印度的理論研究交給學者去做,中國佛教界則承擔起著重打造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與實踐的重擔。否則中國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很難與印度佛教區別開來,中國佛教的地位及影響也很難在世界上發揮出最大作用。

  要將中國佛教推向世界,需要在理論上有所作為。只有思想影響了人們的頭腦,才能夠獲得真正的認為。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及它在世界的影響已充分證明了這點。中國宗派佛教的理論比較深奧,其思維也較為特別,對沒有這方面基礎的人來說,要一下了解中國佛教的思想是較為困難的。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理念與實踐可以使用,這些理念與實踐有助於在世界上樹立中國佛教的正面形象。例如中國佛教理論與實踐最突出的菩薩思想,這是中國佛教裡面最有特色,也是影響中國人頭腦與精神生活最有活力的表現。傳統的菩薩信仰認為,發大心為眾生求無上道,故名“菩薩”。具體地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自利利他”是菩薩乘的最大特色,這與人類社會的要求是相符合的,也是各個國家與歷代政府所要提倡的思想。

  南傳佛教的理論與大乘佛教的理論是不同的。故而在一些學術會議上,經常呈現出各說各話的局面。例如中國大乘漢傳佛教有素食的傳統,但南傳佛教裡沒有這個基本戒律,所以我們在南傳佛教國家開會時,經常會碰到南傳僧人問道:中國佛教僧人為什麼不吃肉、不吃魚?這就說明我們與南傳佛教的溝通還不夠,我們的教義對方至今還沒有了解,這就需要我們加強與南傳佛教的溝通與交流。

  不過,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也有相互交叉的地方。例如佛教的基本概念“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是南北佛教共同接受的基本教義。佛教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學說,也是所有佛教徒都要共同遵守的基本理念。所以我們要研究大乘佛教與南傳佛教教義相通的部分,將這些相通的思想作為雙方對話與交流的基礎,再把他們作為向外宣傳的主幹。只有從思想上接受了,文化交流的工作才算取得成功,這在中外各國的文化交流中早已成為規律,我們應該遵循。

  現在,各佛教國家都面臨著積極調整、與時俱進的重大問題,中國佛教提出的走人間佛教的思路,不僅是當代佛教可供參考的模式,而且是與南傳佛教國家在理論與實踐上相互契入的一個極好的角度。人間佛教強調的是佛在人間,成佛不是在來世,而是在今世,所以佛教界要積極參與社會,努力走佛教與社會相結合的道路。這個思想是各國佛教界都共同承認的,中國佛教界要努力宣傳這個思想,並將其進一步應用,以此來加強與南傳佛教國家的聯絡,從而在思想上影響南傳佛教界。

  當前中國佛教學術對南傳上座部佛教研究非常不足,雖然近年來有所彌補,但對南傳佛教核心教義的研究仍然沒有多少成果。佛教的目的是了生死,也就是說解決人的心靈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解決人之生死,我從哪來、到哪去的根本問題。南傳佛教在理論上,基本上接受的是印度佛教早期部派佛教教義,理論特點是圍繞著禪學內容而展開的,僧人通過禪修實踐來體悟佛法真諦,所以南傳佛教的禪學知識特別發達,現在傳入我國以後,就表現為“內觀禪”的內容。又由於南傳佛教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主流,所以在整個受南傳佛教界影響的地區,流行的是做功德與行善事的倫理道德,以此構成了整個社會秩序的思想基礎,佛教的行善卻惡是南傳佛教地區最基本的社會道德標準。而我國現有的研究由於人才培養與儲備的不足,對教義理論的研究並沒有人去進行,對經典的研究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成果,只是對過去流行的傣文抄本做了整理,出版了一百卷手抄佛經的影印本大書。

  南傳佛教與北傳漢傳佛教在基本教義方面是相通的,一些名詞述語只是讀音不同,並沒有特殊的意思。例如佛教的居士,梵文稱“優婆夷”,漢傳佛教稱“居士”,南傳佛教稱“阿章”,但是有的學者在撰寫南傳佛教著作時,只列出“阿章”,不對其做定義說明就是居士的傣文稱名,也不說明這就是梵文優婆夷的稱名,這容易給不瞭解佛教的讀者留下一個印象,以為這是南傳佛教獨有的。這樣的寫法既不利於學術研究,也不利於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文化交流,更是違背佛教常識、人為造成的概念混亂。

  現有的雲南南傳研究成果,將南傳佛教地區流行的賧佛善事作為慈善研究,而作為南傳佛教的主流——雲南南傳佛教的教義理論思想與歷史文化並沒有多少人去做紮實的研究。慈善不等於宗教,因為慈善不是宗教的根本目的,也不是宗教的專利,只是宗教的功能之一,附屬於宗教而已。慈善除了宗教界可以做以外,其它各界人士都可以做慈善。而在歷史上,做慈善最多的,最有影響的,最解決問題的,並不是來自於宗教界,還是得益於政府,政府利用它的權威與國家的財力,以及有效的行政系統,在賑災濟難的關鍵時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政府的出面,僅靠宗教的力量,是不可能將發生的大災難妥善解決的。所以宗教慈善只是在國家公益事業中的“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有益補充”。南傳佛教研究的重點仍然是在它的歷史文化與思想教義,以及經典儀軌方面,我們只有把這些研究深入了,才能夠真正說明南傳佛教的特點,才能夠對南傳佛教的未來發展把握方向。

  近年來,我國有不少人前往南傳佛教國家留學。有的已經學成回國,據說國內現在達到70餘人。但是出於各種原因,這些僧人的作用基本上沒發揮出來。這些人都在南傳佛教國家學習過,對當地的佛教文化有深入瞭解,由他們來從事南傳佛教研究,相信一定會超過學者的研究。充分利用已經畢業或正在南傳佛教國家留學僧的作用是當前促進南傳佛教研究的最好辦法。讓這些學僧不僅學習南傳佛教,而且承擔起宣傳南傳佛教的責任。我們可以仿照唐代譯經院的模式,由中國佛教協會出面,國家再出一部分資金,將已經學成回國的留學僧集中使用,做一些大的專案研究,充分發揮他們智力。美國在60年代為了越戰的需要,曾組織過一批學者從事東南亞佛教研究,為此美國學者撰寫了一批南傳佛教研究的專著,成為這一領域的話語權掌握者。這個經驗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利用國家的力量與學者的優勢來組織攻關,深入研究南傳佛教的歷史與現狀,是我們取得這一方面成果的最好方式。我們還要積極利用曾經在南傳佛教界裡發生過影響的中國僧人,例如法舫法師是太虛大師曾經派出去做南傳佛教界工作的大師,他在南傳佛教界的影響很大,最終圓寂在馬來西亞。此外,我們要積極推出自己的南傳佛教僧人領袖,特別是要推出有學識、有修行的僧人,讓這些僧人作為中國佛教的南傳佛教代表,去影響南傳佛教國家的人士。

  四、南傳佛教發展的思路
  在我們制定的宗教政策裡,是否可以對當前現實的情況做些調整。我們的宗教政策規定,佛教僧人出國一般要得到上一級部門如省宗教局的批准。佛教寺院沒有對外交往的權利,寺院對外交往的權利放在了省一級宗教部門。與政策相應的只是義務卻沒有權力,這是不正常的現象,這一點值得我們反思與調整。例如筆者曾與南方某寺院住持一起去泰國,對方提出請我們建造一座大乘寺院。回來後我們寫了報告,但上面並無回覆。又如韓國佛教方面曾經向筆者提出,想與一些寺院建立友好寺院,或者成立中韓佛教文化交流會之類的組織,筆者得到的回答是,寺院沒有這方面的權力。因此,我們要在對外交往的政策方面做一些調整,給予佛教界一定的權力,對大的寺院、有影響的寺院,可以考慮讓他們去建立自己的對外聯絡的網路。從政策上鼓勵中國僧人走出去,鼓勵中國僧人在外修建寺院,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從佛教的歷史與現狀來看,舍利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認的聖物。中國珍藏的佛舍利送到南傳佛教國家,拉近了與各國佛教界的關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我們為什麼不能把中國高僧的舍利送出國外?在中國歷史上,外國送進來的佛舍利達數千餘顆,現在仍然有很多存世。而我們對外只承認了西安法門寺佛指骨舍利、北京靈光寺佛牙舍利、南京報恩寺佛頂骨舍利三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應該事實求是地對待。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將中國高僧的舍利送出去。二千年的中國佛教史上,出現了很多的高僧。他們不僅是中國佛教界的有名人物,也享有世譽。除了宣傳他們的事蹟,使世界佛教界廣為人知,還得把他們的舍利送出去,供各國佛教徒參拜。2013年3月底本煥長老的舍利被送至泰國永遠供奉,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鼓勵我們要繼續沿著這條思路,充分發揚中國高僧舍利的權威性,將中國佛教傳播到異域。

  南傳佛教的黃金紐帶不僅是南傳佛教國家的責任,也是漢傳佛教國家的責任,故需要全國佛教界的介入。現在深圳弘法寺已經制訂了“南海佛教”戰略,意欲以海南作為南海佛教的中心,開展與東南亞佛教國家的交流。除了雲南佛教界以外,廣西佛教界也可在這方面發揮作用,最終形成多頭並進的態勢,從不同的方向與東南亞南傳佛教界進行溝通。此外,加強南傳佛教的溝通不僅僅是雲南、廣西等與東南亞接壤的南傳佛教界的任務,應成為中國佛教界的共識。從而將此問題提升到國家利益的高度,鼓勵漢傳佛教界也積極介入,以形成佛教界全面開展這項工作,吸收我國政府對臺展開全民聯絡的工作經驗,使對東南亞地區的南傳佛教的聯絡與溝通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效果。

  南傳佛教傳播的地區是邊疆地區,也是我國列為改革開放的特區。作為對外展示視窗的特區宗教管理與活動,既為特區,除了在經濟上享受優惠政策以外,能否也在宗教上給予一些帶有“特”字的政策,從現實的層面考慮,有關部門可制訂特殊的政策,將這裡作為當前宗教改革活動的試點,發揮特區視窗的作用,從而積累經驗,讓宗教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發揮應有的貢獻。針對目前我國雲南地區南傳佛教發展過程存在的困難,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通過打造南傳佛教寺院,提升其競爭力與影響。現有的南傳佛教寺院明顯跟不上我國佛教形勢的發展,也與東南亞其它佛教國家的寺院存在著較大差距。其主要表現在設施落後,場地不合理,裝飾單調,與當今我國大部分地區寺院的發展反差太大。寺院的環境好壞,對南傳佛教的宣傳與影響有重要作用,因為寺院的未來發展方向是規模化、精細化、美學化,但是現有的南傳佛教寺院絕大多數還停留在簡單的禮佛功能,而忽視了美學、民間外交等影響。例如雲南瑞麗地區的最大寺院喊撒寺,場地面積廣大,殿堂面積大,但是整個寺院的佈置與內部的裝飾非常簡陋,體現不出一個州寺的重要地位與大寺的特點。這不利於推展大寺的形象,也不能吸引香客與遊客前來瞻仰,建議要在這方面做出改進。實際上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有很多值得吸取的經驗。在現有的情形下,若要儘快提高南傳佛教寺院的檔次,可以嘗試著進行漢傳佛教界與南傳佛教界進行“一幫一”的對扶活動,利用漢傳佛教建設寺院與管理的經驗,儘快完善南傳佛教寺院的硬體建設。

  二、引進民間資金,打破制約南傳寺院發展與弘法的瓶頸。這個問題仍然要參考國內做的比較成功的事例,以此來彌補資金的不足。現階段可以考慮引進民間資本的辦法,用市場規律,引入民間閒置資金,聘請有經驗的策劃與設計團隊,對現有的寺院進行策劃、設計和施工,打造一批具有旅遊功能的有影響景點,以門票的收入解決資金的不足,並且提供未來發展的資金。

  三、招聘教師或者自行培養,為南傳佛教發展提供必要人才。培養南傳佛教人才是提升與弘揚南傳佛教的千年大計,要解決當前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除了招聘現在已經回國的留學僧與留學生為教師,還可以考慮聘用自願者。寺廟也可自己培養、挑選一批道心純正,有志於從事佛教教育的僧侶,讓他們成為佛教教育的主導力量。南傳佛教本就有男人出家的傳統,要充分利用這個傳統,發揮寺院曾是歷史上教育基地的作用,對出家入寺的人進行系統培訓。教育的重點雖是增強信仰,但也要兼顧到社會需要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寺廟的教材也要有所考慮,除了堅持宗教教育目的,應該允許學習和開設世俗知識的課程。

  四、寺院與地方政府協調,解決境外僧人居留我國邊疆的身份問題。境外僧人到中國寺院做住持,需要中方為他們提供身分。現在世界各國最通用的是綠卡制度,對予本國有貢獻和可利用的人給予綠卡優惠,讓他們安心為所在國作出工作,這個辦法可以考慮用在緩解現在雲南南傳佛教人才緊張的局面,將境外的僧人或作為專家聘任,或作為友好使者的身分辦理聘請手續,考慮為他們製作特殊身份證。當然,在解決身分問題之前,需要對這些境外僧人進行詳細調查,並且要與當地政府簽訂協議,達成各自權與責的統一。

  總之,中國佛教的發展現在處於好的光景,佛教界要充分利用條件,繼續發揚中國佛教界民間外交的優良傳統,確立中國是世界佛教中心的地位,最終形成北傳與南傳兩條黃金紐帶,將亞洲佛教南北打通,為中國經濟與文化發展做好現實的服務,實現中國佛教崛起之理想。

總結:以史為鑑一個以宗教為主導的國家,雖然民族凝聚力異常大,但更多的可能是被無恥的政治家利用,國家得不到發展人民也不會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