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茂腔

國學資訊 閱讀(2.66W)

茂腔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流行於山東省等地,是當地懂得地方漢族戲曲劇種。茂腔最初是民間哼唱的小調,具有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是一個富有藝術的戲曲。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漢族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週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

中國戲曲大全之茂腔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茂腔共有140多個劇目,較完整的有108個,代表劇目有“四大京”、“八大記”等。特別是《東京》、《西京》、《南京》、《北京》、《羅衫記》等傳統劇目,久演不衰,深受群眾喜愛。

劇種簡史
  發源地
  茂腔是流行於山東省濰坊、青島、日照等地的漢族地方戲曲,最初為民間哼唱的小調,稱為"周姑調",傳說系因一週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稱"肘子鼓",據說是因民間藝人肘懸小鼓拍擊節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約在清代道光年間已廣泛流傳於山東半島一帶,流傳過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來的肘鼓子調,也可理解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調。

發展歷史
  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主要活躍在山東省東部的青島、煙臺、日照、濰坊等地區的幾十個縣市,被譽為“膠東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軸棍子”、“正歌子”等名稱,發展到後期被稱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早期茂腔的唱詞完全口語化唱腔單純易學,伴奏樂器簡單,易被市民、農民所接受。

藝術特色
  茂腔曲調質樸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東半島居民的喜愛。茂腔中女腔尤為發達,給人以悲涼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婦女們的共鳴,故茂腔俗稱為"拴老婆撅子戲"。茂腔在本肘鼓時期只有鼓、鈸、鑼等打擊樂伴奏,茂肘鼓時期開始使用柳琴伴奏,後來受京劇、梆子等的影響,採用京胡為主奏樂器,按京劇二黃定弦,並用二胡、月琴配合,陸續增添了嗩吶、笛、笙、低胡、揚琴等民族樂器。在行當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醜,後來根據京劇行當劃分腳色,分工更加細緻齊全。

隨著茂腔唱腔的成套發展,樂隊的伴奏也不斷改進。"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鑼伴奏,後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絃等,但也不能滿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裝戲,特別是大型現代戲時,為了哄託氣氛,茂腔樂隊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揚琴、琵琶、嗩吶等民族樂器,還加進了小號、長號、圓號、單簧管、長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團受京劇影響較深,大都使用京劇鑼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單抱鞭》、《七錘子》、《楔橛子》、《四錘子》和《梆子穗》等有獨特色彩的茂腔鑼鼓點,以別於其他劇種。

傳承價值
  茂腔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但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及藝術觀賞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中的年輕人對茂腔已比較陌生,專業演出隊伍也日漸萎縮。雖然茂腔在鄉村還有雄厚的群眾基礎,但發展和傳承的問題同樣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