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青陽腔

國學資訊 閱讀(9.31K)

青陽腔又稱“池州腔”,因安徽池州青陽而得名,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被稱為京劇的鼻祖,在我國戲曲歷史中擁有一定的地位。青陽腔吸收了弋、餘、太聲腔後,產生了新的唱法。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明代嘉靖年間,江西的弋陽腔流入皖南池州府的青陽縣一帶,與當地語言、民間戲曲(崑山腔、餘姚腔等)、九華山佛俗說唱、大型宗教戲劇、"目連"還有民歌小調相結合而產生了青陽腔。青陽腔是弋陽腔“易腔”之後的一個重要腔種。明末清初盛行,與徽州腔一同被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全國主要聲腔,清末衰落。

中國戲曲大全之青陽腔

青陽腔藝術上繼承了弋陽腔乾唱,並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滾調”,不託管絃,“其節以鼓,其調喧”及“一唱眾和”的特點,但更為熱烈、豪放。角色體制有生、旦、淨、末、醜、外、貼7個行當,後來又增加了小、夫兩個角色。其表演講究“文戲武唱”,娛樂性、趣味性強,火爆熱鬧,常穿插表演竄刀門、盤吊杆、翻高臺、跳火圈等技藝。青陽腔中還有各種紙質面具,在舞美上極具特色。

青陽腔的劇目上起元明南戲,下到後世的各種文人傳奇,數量眾多,有《青陽時調》、《時調青昆》、《昆池新調》、《滾調樂府》、《摘錦奇音》、《玉谷新簧》、《徽池雅調》等青陽腔劇本選集並廣為流傳。青陽腔由皖南伸展到閩、粵、湘、贛、鄂、蜀、晉、魯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徽劇、贛劇、川劇、黃梅戲等劇種的形成與發展,尤其為“四大徽班”進京形成京劇奠定了基礎,青陽腔被譽為京劇“鼻祖”,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劇種起源
  青陽腔形成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因青陽屬池州府,故又稱池州調或徽池雅調。主要存在於安徽省青陽縣及江西省湖口縣等少部分地區。明代嘉靖年間,弋陽腔流入青陽地區,與當地方言及民歌小曲相結合,形成青陽腔。這一新起的聲腔突破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發展了“滾調”,創造了腔、滾結合的歌唱形式,將中國戲曲聲腔的演進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戲曲音樂
  唱腔
  唱腔是一個戲曲劇種質的生命,青陽腔之所以成為異軍突起的新劇種,關鍵是它創造了腔滾結合這一新的歌唱形式,即滾調。也就是青陽小調在吸收弋、餘、太聲腔後,產生了一種滾調新唱法。這在戲曲表演史是一次思想大解放。滾原作袞,為古代帝王將相的禮服。袞又引申為舞曲,起源於大唐群舞。袞即為水流不斷之貌。屬戲曲,當起於青陽腔。在《辭海》和《新唐書·封倫傳》中均有記載。而滾調則以流水板的急促節奏和接近口語般的朗誦歌腔來表演。這種滾調打破了過去戲曲曲牌聯套體的音樂結構和長短句格式。將戲曲文學從“曲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的表演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唱腔變化多樣、戲曲語言通俗易懂,提高戲曲的通俗性和表現力。在句法上,從南戲的五聲系統,變化為增加三、五、七偶句,促成了板式唱腔的形成,在中國戲曲史上是一次革新併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力。

在演唱實踐中也有特色,青陽腔的演唱,只用鑼鼓伴奏、不用管絃。並有一唱眾和、獨唱和幫唱結合的情景,現場氣氛活躍。特別是滾調在演唱中做到滾白和滾唱相間,長於敘事、詞情多於聲情。在現場表演中,見風掛牌、改調歌之。增添了戲曲的感染力和觀眾的欣賞力。臺上臺下時時共鳴。這種唱腔多為平民吟唱、通俗易懂、易唱易學,便於民間流傳,對普及戲曲大眾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為此,青陽腔不僅震撼到當時的劇壇,而且在中國的戲曲史也佔有重要地位。

曲牌
  青陽腔的音樂非常豐富,由唱腔音樂與鑼鼓音樂兩大部分組成。唱腔音樂有三類:高調曲牌音樂、橫直曲牌音樂、雜腔小調音樂,前兩類是構成青陽腔唱腔音樂的主體部分。高調曲牌是青陽腔唱腔的主要部分,計有349首,其演唱形式與弋陽腔相同,即人聲乾唱,鑼鼓幫腔。橫直曲牌為低調曲牌,用笛子伴奏的稱“橫調”,以嗩吶託腔的叫“直調”,共有83首。雜腔小調用於小戲和插科打諢中。鑼鼓牌子用於開場、過場和武場之中。

演劇特點
  沿用舊制
  青陽腔的音樂體例和演唱方式基本上沿用弋陽腔的舊制。在唱腔音樂上,青陽腔仍採用各種曲牌連綴而成的套曲形式;在演唱形式上青陽腔也保持了弋陽腔一唱眾和,不用管絃樂器伴奏、只用鑼鼓相協的特色。

新創滾調
  青陽腔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創造的“滾調”。“滾調”指在曲牌的長短句中插入三、五、七言的對偶句或大段類似說唱體的七字句唱詞的加滾手法。這種手法的運用,豐富了曲牌體的音樂結構形式,增添了刻畫戲劇人物和表現戲劇情緒的藝術手段,加強了演唱藝術的表現力。“滾調”作為一種獨特、新穎的表現手段,在藝術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僅是對原作劇詞可以做反覆的解釋和渲染,還可以對原作唱詞加以補充和進行闡發,並且可以用來抒發劇中人物的未盡之情。

青陽腔中的“滾調”,既有在曲牌內插入“滾唱”或“滾白”的“加滾”(亦稱“夾滾”),又有在曲牌之外加唱大段唱詞的“暢滾”,藝術表現力極為豐富。青陽腔“滾調”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曲牌聯套體的大一統局面,為板式(腔)體音樂的形成起到了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

崇尚武技
  青陽腔在舞臺演劇上注重在表演中融入武打雜技。在青陽腔早期搬演的劇目中,藝人們穿插了一些具有高難度的雜技表演,此後在不斷吸收、借鑑其他戲曲劇種表演藝術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更多如“五梅花”、“架籬笆”、“竄刀門”、“盤吊杆”、“翻高臺”、“跳火圈”等表演程式。

青陽腔拙撲、高昂、剛健、原始,它不用管絃伴奏,一般是用鑼鼓伴唱,一唱眾和,雜白混唱,腔滾結合(滾調),唱腔靈活多樣,曲調清秀婉轉,戲曲語言、唱詞通俗易懂,尤為平民百姓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