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漢調桄桄

國學資訊 閱讀(2.65W)

漢調桄桄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漢中地區的漢族戲曲梆子聲腔的劇種之一。漢調桄桄的相容性、群眾性、廣泛性、豐富性是這個的戲曲主要特性。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看看這個戲曲劇種的發展歷史


簡介
  漢調桄桄,又稱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漢族梆子聲腔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並曾流傳到川北、隴東、鄂北等地。漢調桄桄劇目豐富,傳統劇目有七百多個,其中本戲五百六十多本,摺子戲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劉高磨刀》、《鑌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餘種劇目為漢調桄桄所獨有,《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面理》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經失傳或殘缺。

中國戲曲大全之漢調桄桄

劇種簡史
  漢調桄桄又稱桄桄戲,是明代末年關中秦腔傳入漢中地區與當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而形成的梆子聲腔劇種,主要流行於陝西南部的漢中、安康一帶,並曾流傳到川北、隴東、鄂北等地。

漢調桄桄劇目豐富,傳統劇目有七百多個,其中本戲五百六十多本,摺子戲一百七十多出,其中《劉高磨刀》、《鑌鐵劍》、《夕陽山》、《水灌晉陽》、《紅纓披》等百餘種劇目為漢調桄桄所獨有,《帝王珠》、《無影劍》、《呢喃閣》、《草坡面理》等劇目在其他劇種中已經失傳或殘缺。

漢調桄桄的唱腔屬板腔變化體,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之美,又體現出陝南地方音樂優雅柔和的特點,旦角唱腔高昂,講究唱“硬三眼調”;花臉擅用“犟音”,聲高八度,多以假聲演唱,尾音拖腔較長,人稱“老少配”。唱腔的板路包括二流、慢板、尖板、攔頭等多種,且有“軟”、“硬”、“快”、“慢”之分。“軟”為表現悲涼情緒的苦音,“硬”為表現欣悅情緒的歡音,“快”為快板,“慢”為慢板。漢調桄桄的伴奏有文、武場之別,文場原以蓋板二絃為主奏樂器,後改為板胡,另有京胡、海笛、三絃等與之配合;武場使用尖鼓、平鼓、鉤鑼、鐃鈸、梆子、牙子、木魚等打擊樂器。

漢調桄桄的表演追求大幅度誇張,有“箍桶”、“撒蓮花”、“耍椅子”、“棍架子”、“吊毛蓋”、“變臉”、“換衣”、“揣火”等許多獨特的技巧,還有不少刀槍、棍棒、拳腳、騰翻的特有身段。民國以前,漢調桄桄演出時,生、淨均不穿靴,常穿草鞋演出;旦角面部搽粉,頭上插花即可出場。其服飾和化裝雖簡單,唱工卻十分講究,當地人習慣於夜聽十里大調,且聽遠不聽近,名為“燕過樑”。

2000年以來,漢調桄桄觀眾日漸減少,班社、劇團紛紛解體,藝人流散,傳統劇目、曲牌、表演技藝已經或即將失傳。到2006年底,僅有南鄭縣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仍面臨經費困難、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難以長久堅持下去,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予以搶救和保護。

表演形式
  漢調桄桄為關中秦腔南傳漢中後,與當地民俗、語音、民間音樂融匯、整合而形成的具有漢水上游文化特色的梆子聲腔劇種。分東路、西路兩大流派。音階為綜合性七音音階。唱腔有歡音、苦音之別,有慢、中、快、散不同板眼、不同速度的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川板、二倒板、箭板、滾板六類。唱腔詞格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句等句式,以十字句、七字句為主。唸白包括道白和韻白、引子、詩、板歌五種。唱腔,道白皆以漢中語音為準。演唱除大量單聲唱外,還用乾唱、伴唱、輪唱、對唱、合唱等形式。

漢調桄桄曲牌,據查約200餘首。常用和已收集的曲牌:絃樂22首、嗩吶18首、管子4首、笛子1首。這些曲牌來源多見於唐宋大麴、宋金諸宮調、南北曲及崑曲和明清小曲、近代民歌、民間器樂曲和眉戶、京劇、晉劇的曲牌。曲牌結構為單牌體和復牌體,以單牌體為多。
  漢調桄桄現存鑼鼓打擊樂牌138套,其中動作鑼鼓樂牌98套;板頭鑼鼓樂牌38套;開場鑼鼓樂牌2套。

漢調桄桄傳統劇目1500多個,已蒐集723個,其題材上自三皇,下迄清末,歷代均有;體裁多樣,有正劇,喜劇、悲劇、悲喜劇、耍戲等。表演形式齊備:有文戲、武戲、唱工戲、做工戲和唱做並重、文武兼備的全行當戲。

主要特徵
  漢調桄桄在1563年~1620年(明萬曆年間)就相當繁盛。據此推測,該劇種從孕育生髮至2006年底至少已有500多年曆史,形成如下特徵。

1、傳播整合的相容性。漢調桄桄在秦腔基礎上與當地語音、音樂結合,並吸收漢調二黃、川劇、崑曲等姊妹藝術之長而形成,呈現出地域文化的南北結合,東西滲透,相互過渡的藝術特徵。

2、具有深厚的群眾性。漢中地域有地方劇種6個,傳統劇目2000多個,其中漢調桄桄1500多個。清末民初,漢中境內桄桄班社林立,僅洋縣城鄉就有戲樓120多座。境內民諺:“吃飯要吃麥仁甜漿子,看戲要看漢調桄桄子。”

3、曾經流傳的廣泛性。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與李自成的隨軍戲班,曾將漢調桄桄播遍了長江流域和西南邊陲。眾多桄桄班社不僅在漢中演出,而且足跡遍及安康、關中、川北、隴東南、鄂北、兩廣、滇黔藏高原等地。

4、傳統劇目的豐富性。板腔音樂的完整性。

5、遺存在當今的唯一性。至2006年底,漢調桄桄專業劇團全國範圍僅存南鄭縣桄桄劇團一家,使這一劇種成為中華劇苑的稀缺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