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藏族的傳統樂器的分類大全

國學資訊 閱讀(2.37W)

藏族是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主要是分佈在中國的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等,除了在中國之外,在外國也有藏族分佈。拉薩是藏族人們的聖地,在藏族有許多的樂器,一起跟著小編欣賞下中國樂器文化吧。

藏族的傳統樂器的分類大全

一、彈絃樂器
  1、扎木聶
  即六絃琴,據傳有七百年歷史,是民間歌舞堆諧、囊瑪的主要伴奏樂器。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地。據藏文史書《紅史》載,扎木聶於唐代從內地傳入。藏語“扎木”是聲音,“聶”為悅耳好聽之意,“扎木聶”意為聲音悅耳的琴。曾譯稱扎年、木聶、佔木聶、扎木年。根據藏文古代文獻《西藏王統紀》記載,松贊干布賜宴時曾有藝人演奏樂器,可判斷扎木年是於唐代從內地傳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2、揚琴
  揚琴是中國常用的一種擊絃樂器,與鋼琴同宗,音色具有鮮明的特點,音量巨集大,剛柔並濟;慢奏時,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時音色又如潺潺流水。音色明亮,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般清脆。表現力極為豐富,可以獨奏、合奏或為琴書、說唱和戲曲伴奏,在民間器樂合奏和民族樂隊中經常充當“鋼琴伴奏”的角色,是一種不可缺少的主要樂器。

  二、拉絃樂器
  1、牛角胡
  藏族弓拉弦鳴樂器。藏語因方言不同又稱必庸、必央、巴汪、日阿雜、則則、扎尼等。漢族稱弦子、牛角胡或胡琴。歷史較為悠久,形制與漢族二胡基本相同,發音明亮、音色優美,常用於獨奏和為歌舞、戲劇、說唱伴奏。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省區。尤以川、藏、滇三省區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欽一帶最為盛行。

  2、根卡
  根卡,是藏族弓拉弦鳴樂器。歷史悠久,來源於古代波斯,最早只用於古典歌舞“囊瑪”的伴奏,未在民間流行。20世紀50年代改革製成高、中、低音系列根卡。音色富有濃厚的高原風味,已用於獨奏、重奏、合奏或為民間歌舞伴奏,深受藏族人民喜愛,流行於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等地。

  3、胡琴
  胡琴,又稱鄉胡、稽(同奚)琴。歷史悠久、形制古樸。發音柔美,音色動聽。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源於北方少數民族,後來的藏族引進。

  4、鐵琴
  鐵琴是藏族拉絃樂器,形制與二胡相近,流行於拉薩、日喀則、江孜及西藏廣大村鎮,多用於伴奏藏族古典歌舞“囊瑪”和民間歌舞“堆謝”,現在多用於藏戲伴奏。鐵琴又稱“太琴”、“特琴”或“鐵胡”。藏族拉絃樂器。流行於拉薩、日喀則、江孜及西藏廣大村鎮。

  5、藏京胡(必汪)
  藏語稱“賓旺”、“必汪”。藏族拉絃樂器。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四川及雲南、青海、甘肅等地的部分藏族居住地區。藏京胡主要用於歌舞和藏劇(藏語稱堆嘎)伴奏。熱巴藝人在演出時,由男藝人邊奏邊舞。在康巴地區的弦子歌舞中,它也是主奏樂器。

  必汪,藏族弓拉弦鳴樂器。藏語因方言不同又稱必庸、必央、巴汪、日阿雜、則則、扎尼等。漢族稱弦子、牛角胡或胡琴。歷史較為悠久,形制與漢族二胡基本相同,發音明亮、音色優美,常用於獨奏和為歌舞、戲劇、說唱伴奏。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青海、甘肅等省區。尤以川、藏、滇三省區交界的巴塘、芒康和德欽一帶最為盛行。

  三、吹管樂器
  1、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種,也是最早的樂器。又稱鷹笛或鷹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爾克孜族邊稜氣鳴樂器,藏語稱當惹。用鷲鷹翅骨製成,流行於西藏、青海、雲南、四川、甘肅省等的藏族牧區。常用於獨奏。是藏族青年喜愛的自娛性吹奏樂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間勞動休息時吹奏自娛。

  2、藏式嗩吶
  藏族嗩吶,藏語稱“嘉令”,形制與嗩吶近似,是藏族人民常用的雙簧豎吹樂器。發音低沉,音色渾厚。過去只用於演奏宗教音樂,現也用於器樂合奏或歌舞伴奏。流行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省藏族聚居地區。

  藏族嗩吶杆身木製,呈圓推形,上面開有8個(前7後1)音孔,音孔間鑲有金屬環飾。杆身上端裝有銅質浸子,侵子上套有氣牌和嗩吶哨,杆身下端安著銅質嗩吶碗。嗩吶哨用蘆葦製成,上口是扁平狀的雙簧哨片,下口為圓形哨座,套於侵子上。氣牌為兩塊圓形薄鋼片,分上下套在侵子上,中間夾有椎形裝飾物,上片是在吹奏時用以托住嘴脣,下片用來壓緊杆身。

  藏族嗩吶雖與漢族地區的嗩吶構造一樣,但杆身和嗩吶碗都較粗大,全長約60釐米。通體裝飾精細,外資美觀。在銅嗩吶碗上雕刻或鑲嵌有對稱的環形圖案和花卉紋飾,並設有拴系飄帶的銅環。整個嗩吶猶如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3、蟒筒
  宗教儀式吹奏樂器,藏語叫熱阿凍。形制有大有小,長的3米餘,短的1米餘。由三節組成,從上至下由小到大,下端有一喇叭口。頂部吹口,形如拉管號嘴。管身有木製或銅製,多處裝飾環圈。無音孔,能發基音,8度音,5度音。音量洪大,悶濁、低沉。

  4、筒欽
  筒欽是藏族佛傳佛教所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主要用於盛大慶典或召集見臣民。據藏文史書和有些早期壁畫記載,銅欽早在公元十世紀以前就在西藏出現。銅欽分別用紅銅、銅、黃銅和銀製作。銅身分上、中、下三節,上面兩節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節中,吹奏時拉長,在固定場合吹奏時放在木製銅架上,依仗行進或臨時場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銅欽一般約長3米左右,最大的可達五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嚴,彷彿具有某種所向無敵的氣勢,在西藏銅管樂中體形最大,音量最大。

  5、統嘎(海螺)
  公元七世紀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其裝飾部分在西藏形成,傳嘎只能吹一個音,是西藏各教派寺院中廣為使用的教具或樂器。據史書記載,海螺號在古代西藏軍隊中當軍號吹奏。按佛經說法,螺號聲代表了佛祖說法時聲音,海螺號聲象徵佛法之音,巨集量而穿透力強。海螺號在佛教寺院的迎請儀仗,法會及儀式活動中使用。通常在海螺號上鑲以鍍金黃銅或銀,稱之為鑲翅法螺。

  6、甲鈴
  甲鈴,各種宗教活動場合最常用的一種樂器。其形狀與內地嗩吶基本一致,因吹奏方法不同,與嗩吶有明顯區別。音色柔和動聽。當法號與甲鈴兩個聲部合奏時,體現出西藏旋律獨有的橫向比較特點,沒有縱向的音程關係。甲鈴管身為木質,木管上端裝一細銅管,銅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銅製喇叭口,有些寺廟特意用銀製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裝飾各種圖紋,錐形木管上開八個按孔(前七後一)。甲鈴音色明亮、優美,成為各種宗教活動場合最常用的一種樂器。

  7、岡林(脛骨號)
  岡林意為用人腿脛骨製成的笛子。岡林是西藏佛教密宗樂器之一,隨印度佛教密宗在公元八世紀就傳入西藏。岡林早期取死去處女的脛骨為號,至今在西藏的有些寺院中還仍使用小腿骨製成的岡林,但現在很多寺院裡使用的則是金屬製的號。岡林主要使用於佛教密宗儀軌,神舞羌姆及“絕”教法中。演奏中起首至重要的作用。

  四、打擊樂器
  1、熱巴鼓(那額)
  那額,又稱熱巴鼓。藏族的棰擊膜鳴樂器。漢族稱藏族手鼓。流行於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樹、甘肅甘南、四川甘孜和雲南迪慶等藏族地區。鼓框圓形,系用一塊薄木板條煮後彎曲而成,兩面蒙以山羊皮,用金屬鼓釘固定皮膜。鼓面直徑25釐米~30釐米,最小者20釐米,鼓框厚5釐米~7釐米,皮面中心區及四周繪有色彩鮮豔的民族圖案紋飾,有的還在鼓框上端系以一塊紅綢或彩色絨球為飾。鼓框下端連線一根用松木製成的圓柱形鼓柄,柄長20釐米~30釐米,鼓柄外塗棕紅色漆。鼓棰用細藤條烘烤製成彎弓形,棰頭包以布或皮革,棰柄木製,手握部位有龍頭雕飾(圖)。那額多為自制自用,製作較為粗糙,裝飾也較簡單。

  熱巴鼓是熱巴舞中用到的鼓,傳熱巴舞的產生約在公元十一世紀,由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所建立。也有人認為是由佛學家當巴桑傑傳下來的,有較濃郁的宗教色彩,一般在慶豐收,驅鬼的日子裡舞蹈。在雲南藏區卡格博峰腳下斯農村的熱巴舞最具特色。集鈴、鼓、舞為一體,鑼伴奏的集體大型歌舞,男子右手持鈴,左手持黑白相間的犛牛尾毛,腰間拴緊多條彩繩,技巧性較強,初時舞姿輕捷,高潮時感情奔放,動作粗獷有力。女子右手持鼓,左手持柄,弦子舞步為基礎,以旋轉、敲擊鼓點的快慢來變幻動作,初是輕盈,高潮時熱情奔放。

  2、巴郎鼓
  巴郎鼓是一種古老的兒童玩具,一張響紙繃的鼓面,兩顆滾圓的小珠,隨著鼓柄轉動,那小珠便搖頭晃腦地擊打鼓面,發出清脆的“咚咚”之聲,由此引來陣陣的歡笑。巴郎鼓常用於藏族歌舞伴奏,適合輕快爽朗的曲風。

  3、串鈴
  串鈴是藏族搖擊體鳴樂器,藏語稱厄尕,意為鈴,流行於西藏、四川、雲南、貴州、青海、甘肅等省區串鈴原為騾馬驢狗等家畜頸上所繫飾物與響器。是在一條布帶或皮帶上綴掛二十餘個金屬小鈴而成。小鈴用銅、鐵冷壓或鑄製為兩個半球形,後合成球狀體。規格大小不一,直徑2釐米~6釐米。鈴外一側設有環形耳用以系掛,另一側有一細長開口為出音孔,鈴內裝有一粒鐵製小珠。小鈴的形狀除球形的以外,尚有橢圓形、葫蘆形、桃形等多種,出音孔除一字形開口外,尚有弧形、人字形等幾種。

  4、柄鼓
  柄鼓是西藏宗教寺院的主要樂器之一,與鈸和其它寺院樂器合作配合,應用於各種宗教依儀軌活動和神舞羌姆的伴奏。柄鼓和鈸也是藏戲的唯一兩件伴奏樂器。柄鼓兩面蒙皮,可用坐式和站式兩種形式演奏。坐者敲擊時,長長的柄鼓放置於地上,左手扶柄,右手操弓形鼓錘擊打。柄鼓是西藏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早期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具,現在寺院和民間的大柄鼓是從小柄衍變而來。

  5、饒和鈸
  饒和鈸是兩種樂器,形狀基本相近,都是兩副中間隆起的銅片、相擊發聲。不同點在於鈸的中間隆起部分大於饒,銅片稍厚與饒,聲音巨集大、響亮。而饒的聲音脆響,音量小於鈸。饒和鈸都是西藏宗教寺院中的主要樂器,與鼓、甲鈴、銅欽、崗林等樂器配合使用。在寺院裡,通常根據饒和鈸聲音分為正、副聲、男女聲等,鈸在宗教寺院中的使用更多。據藏文史書記載、饒和鈸是佛教道傳入西藏的樂器,在長期宗教樂隊演奏實踐中,鈸的演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很多特殊的演奏技法,在寺院樂隊演奏中起首至重要的作用。

  6、多吉尺布(金剛杵鈴)
  多吉尺布是佛教密宗樂,多吉尺布由兩部分構成,上半截是金剛杵,下半截是鈴,分別代表智慧和方便。多吉尺布聲音悅耳,主要使用於佛教密宗修習,公修和桶經等活動中。多吉尺布還要和打瑪如、岡林等配合一起演奏,使用於“絕”(斷行法)的修行活動中。

  小結: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的音樂也是很有特色的,加上藏族的樂器結合,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