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禮儀之邦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國學資訊 閱讀(2.12W)

禮儀之邦最初的寫法是禮義之邦,這是《周禮》上的說法,而現在看來禮儀是一種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那麼,中國的禮儀之邦是源自何方?為什麼說中國禮儀之邦已經有點名存實亡了,隨小編一起去中國禮儀文化看看吧。

中國禮儀之邦沒落的原因有哪些?

  什麼是禮義之邦?
  禮最早的含義是祭祀敬神的行為,後世因周代禮樂文化大興,儒家為它賦予了新的涵義,無論是《孟子》所說的:“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還是《禮記》所說的:“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都是在毫無疑問的告訴你,推行禮義的目的,即是為了建立穩固的尊卑關係。

所以就可以噴禮義一無是處了?
  我們用“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大法分析一下,君臣關係,作為糟粕去掉,剝離掉為了維護君權,然後剩下什麼了: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親父子、和長幼。

翻譯過來:穿衣整潔,表情端莊,言辭適宜,父慈子孝,長幼親和。恭喜你,得到精華了。

我覺得就這幾點簡單的要求,很多國人的素質,一句話就可以形容:“難以望其項背。”

對於古代中國來說,文明開化程度可以把周圍絕大多數民族甩出太陽系,因此這也是華夷之辨的重要內容,我總是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華夷之辨,辨的不是你身上流的是不是漢族人的血,辨的是你是不是一個文明開化的人,民族國家的概念是後起的,請一定不要陷入血統論的陷阱。

當然,禮儀之邦也是禮樂文化的一種表象。那麼,什麼是禮樂文化?
  “禮”包括人的行為準則、道德規範、尊卑秩序以及禮儀規矩等等。人的嗜慾好惡,都由禮來節制。在古人看來,人與動物的不同就是因為懂得禮。“樂”是指音樂。“禮”負責規範人的行為,“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禮樂”的目的在於教化,誘導人向善,讓社會處於平和的狀態中。

在中國“禮儀”其實是“禮樂”的一部分,是一種在封建尊卑觀念、君臣觀念下的一套思想行為規範。“禮儀之邦”其實說的是重禮儀,知尊卑。以禮儀來規範整個社會,它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方式,更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穩定運轉,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每個人各得其所,所以中國的封建社會在世界文明範圍內產生了一種驚人的穩定和連續性。

禮義之邦是怎樣沒落的?
  明白了禮義之邦是怎麼回事,我們再來看禮義之邦是怎麼衰落的。

最近工作很忙實在沒時間從周朝一路順下來了,我們簡單直接一點:
  古代中國文明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周圍蠻族的衝擊使華夏文明程度一直處於波動之中,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明這樣的高峰,也有五胡元清這樣的低谷,直到一次跌入深淵,就再也沒爬起來,這個時代,叫做清朝。

這是一箇中國開始全面落後於西方的時代,這也是中國文化精神被破壞的時代,我知道辮子戲在中國的影響力有多大,可惜那都是假象,清朝真正的面貌是什麼,跟前代相比有什麼區別,我簡單引用一點東西,大家自行判別。

眾所周知清朝的一大毛病是大量篡改史實,美化自己,不論是大興文字獄還是編篡四庫全書,都是這個目的,從意識形態上佔領中國,這是元朝沒有做到的事情。一部《明史》修了九十四年你以為是他們治學嚴謹?《清史稿》為什麼永遠也去不掉“稿”字你以為是天朝故意跟一本書過不去?

關於明清史料的甄別,沒必要多講,為了真實可靠,我們直接引用清朝所難以觸及的東西--外國人的著作,當然是親身到過中國的。在此之前,為了能夠做出參照,先引靠近清朝的明朝後期的記錄作為對比。

小結:以上是關於禮儀之邦的簡介和為什麼說禮儀之邦在中國漸漸沒落的原因,而近些年說要漢服復興也是正是在呼籲大家瞭解中中國的禮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