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民俗>民間工藝>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民間工藝 閱讀(1.2W)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相關的文化。我國是人類海洋文化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中國人從古至今所居住的大地,東南兩面臨海,海岸線長達1。8萬公里,就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孕育了祖國悠久的海洋文化。那麼,海洋文化的非物質遺產該如何保護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


  一、從甲午海戰到海洋文化、海洋強國戰略的思考
  甲午海戰以日勝中敗而告結束,一個重要原因,是輸在朝野的海洋意識、海權意識,即輸在落後的海洋文化上。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海洋文化是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化海洋文化的戰略舉措上,一要抓緊制定規劃;二要進行廣泛持續的科普教育;三要立法確立“國家海洋日”;四要加強中外海洋文化交流。

海洋意識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內涵和組成部分,無論是近代歷史還是當今社會,國人均缺乏強烈的海洋意識和海洋進取精神,不僅內陸河邊遠地區的人們海洋觀念薄弱,就是生活在海邊的人們,也存在“靠海不識海”的問題。21世紀,人類已進入了海洋世紀,海洋戰略事關國家民族的安危盛衰,因此,海洋意識、海權文化務須成為國人的共識。

人類源於海洋,文化亦源於海洋,由海洋而生成、創造的文化都屬於海洋文化。概言之,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精神、物質成果。因材各地海洋文化保護的構想也形成了想法

二、東海洋文化的特點及非物質文化的保護
  21世紀是海洋戰略和文化戰略的競爭時代。
  海洋強國建設與海洋文化建設是兩個相互依託、支援的國家戰略,世界海洋強國之間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海洋文化的競爭,是海洋思維、海洋意識等文化因素在綜合中的體現,海洋強國建設需要先進海洋文化的支援。

海洋是浙江人民生產生活的基礎,海洋文化鑄就了浙江人民的精神實質。浙江人面向海洋,不斷地開拓發展海洋經濟,從而形成獨特而強烈的海洋文化精神特質。

在浙江海洋文化的長期發展中,形成了不同於中國其他區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內涵。他們相互聯絡、相互影響,並呈現出浙江海洋文化靈動進取的特點,其蘊涵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建設浙江省海洋經濟的重要基礎。

在制定海洋規劃時,要體現浙東海洋文化豐富多樣的特點,發展海洋文化產業,保護海洋遺產,分輕重緩急,逐步推進實施。

2、傳承海洋文化建設美麗漁村
  隨著我國惠民政策的廣泛實施及新型化建設快速推進,導致沿海人民群眾對傳統的海洋文化生活依賴不再十分密切。

如果新建設的城鎮、漁村形成沒有文化內涵、沒有文化特色,只是高樓林立千村一面,美麗漁村將不再美麗。

海洋文化是美麗漁村的靈魂,多樣的海洋文化傳承是推進美麗漁村建設的強大動力。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程序中建設美麗新漁村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就要加強對海洋文化的挖掘保護、融入現代元素傳承創新,以不斷增強海洋文化與時俱進的適應性,弘揚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精華。這不僅能夠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更能促進我們文化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麗中國建設。

三、承與光大臺灣金門海島傳統民居建造技藝的思考
  2011年11月,我曾應邀參見在臺灣金門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民間文化論壇”,在金門期間,筆者對金門傳統民居進行了初步考察,對從事修繕民居的匠人進行了訪談。

金門島民居屬於閩南民居的體系,閩南紅牆朱瓦的傳統古厝民居遍佈閩南的廈門、泉州、漳州大部分地區和臺灣西半部及金門、澎湖等地,幾乎涵蓋了閩南語族的分佈地區,成為閩南文化的一種典型的物質載體。在全國民居體系中,金門居民無論在空間佈局、建造技藝、細部裝飾可以說都非常具有特色。

2013年7月,我在臺灣成功大學客座時又對金門2011年調查的民居進行了回訪,並結合金門當地學者的研究成果,對金門民間匠司的建造技藝和傳承製度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金門的民居歷史建築保護的成功得益於金門政府對金門地域文化的高度重視,他們從政策上、制度上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套針對金門民居建築特色的保護辦法。

對照大陸沿海豐富的傳統民居資源,傳統民居建造技藝應該借鑑臺灣金門海島的民居保護經驗,對大陸目前日益嚴峻的傳統民居保護形式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作用。

四、洋文化中的民歌淺議
  海洋音樂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歌又是海洋音樂文化中的一個主角。我自幼生長在海邊漁村,受保守海洋文化的薰染,可以說,是吮吸著“海洋音樂文化的奶水”長大的,所以,對海洋音樂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切身的體會。

就我們浙江東海地區來說,海洋音樂文化大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主要有民歌、器樂,以及戲曲、曲藝、歌舞和儀式、宗教方面的音樂,其中起著主力作用的還是民歌。因為民歌的表現手段最簡捷方便,具有直敘性,曲調與當地人們的語言和生活環境相適應,對於其他音樂表演藝術形式來說,參與唱民歌的人數最多,普及最廣,影響最深。

無論是在海上、島上、尤其是置身海浪中,勞作的甲板和船舷旁,佇立海灘上,總會使人產生種種情感和聯想。海洋的環境為民歌的誕生提供了母體和土壤,海洋的人文為民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生長條件,正是在這“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優越環境中,海洋民歌就像海魚海鳥那樣不斷成長、暢遊飛翔。

在“海洋民歌”的繼承發展工作中,我們要充分應用非遺工作的成果,先要抓重點民歌進行普及,把音像、文字等資料廣發到學校、街道、鄉鎮、企業和農村,使得唱民歌成為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並加強研究和創新。

五、雲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初探
  21世紀是海洋經濟時代,世界各國正在開展海洋經濟發展競賽,海洋經濟已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極。

連雲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連雲港市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文化環境建設的基礎,實施好保護規劃對促進城市文明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地區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歷史、社會、人文意義。

連雲港山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空間系統。
  保護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建立健全區域內協調統一、區域間互相聯絡的文化生態傳承保護機制,力求保護區內外自然文化生態系統、歷史文化生態系統和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等三大系統的平衡、協調、和諧執行。

六、廈門港“送王船”習俗看海洋文化遺產的當代價值與保護利用
  “送王船”是流行於華南沿海的一種特殊的海洋祭祀活動,它以“送船入海”或“海邊焚船”的形式祭祀海洋神靈、普度亡魂,是沿海民眾祈求平安、慰藉心靈的信仰信俗。閩南和臺灣是送王船習俗的核心區域。明清以來,送王船習俗也見於日本、東南亞等閩南籍移民聚居地。

長期以來,送王船習俗在閩南、臺灣等地區都有著深廣的影響,它不僅是“向大海討生活”的海洋經濟群體的精神支柱,而且在現代社會也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與社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送王船習俗賴以生存的空間有了很大的變化。填海造地使大部分村落遠離大海,送王船的活動場地變小或消失,使祭奠難以開展。

一切文化現象都是歷史發展的結果,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決定於各民族的社會環境和地理環境。在歷史不斷的演進中,一種文化現象的興衰更多地體現在其人文要素儲存的程度和地理空間的延展性上。送王船作為東南海疆地帶傳承已久的海洋文化習俗有其歷史性、地域性、人文性特徵,其形成傳播、發展、傳承離不開特有的“文化空間”,因此,保護它的“文化空間”就是保護其習俗賴以生存的民俗環境。

七、用影視動漫產業發展廣西海洋文化
  劉倩玲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文化局文化產業研究中心

21世紀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海洋世紀,人類邁向海洋的步伐不斷加大,海洋文化發展的浪潮也隨之湧起。廣西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沿海的省區,但對海洋文化一直未給予足夠的重視。

近年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納入國家戰略,廣西海洋文化和海洋文化產業也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

影視動漫作品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故事內容的講述,對文化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傳播和發展海洋文化的有力手段。遺憾的是,廣西影視動漫產品中,對海洋文化的表現十分缺乏。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海洋文化資源和影視動漫資源豐富,還出臺了一系列發展影視動漫產業的政策,為利用影視動漫產業發展廣西海洋文化提供了條件。

我們要增強海洋意識,倡導海洋人文精神;發揮特色優勢,重視時代價值;以市場為導向,準確定位;多產業互融互滲,形成產業鏈條;加快產業佈局,加速與國際接軌,通過影視動漫作品傳播廣西海洋文化,為建設民族文化強區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