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道觀大全之嶗山

國學經典 閱讀(1.42W)

道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會,它是我國本土教會,對我國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影響。道教認為居住在高山之上有利於修習,所以很多名山都充滿了道教傳說。嶗山不僅是一款啤酒,它更是道教的名山。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山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道觀大全吧。


 簡介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7米,是中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道觀大全之嶗山

嶗山的最高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峰頂面積約1。5平方公里,為嶗山的主峰。

名稱演變
  “勞山”最早出自《詩經》“山川悠遠,維其勞矣”、《詩經·小雅·魚藻之什》鄭箋雲:“勞勞,廣闊”。但對“勞山”的解釋也不盡一致。一說該山雄險陡峭,上下行走,非常辛勞,故稱“勞山”。二說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考證,秦始皇到嶗山時,勞民傷財,因此稱為“勞山”。《後漢書·逄萌傳》、《魏書·釋老志》、《魏書·高祖紀》、南朝梁弘景《名醫別錄》、唐《元和郡縣誌》、《齊乘》、清《一統志》沿用“勞山”。

“不其山”出自《漢書·武帝紀》。根據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王獻唐在該山北部原始社會遺址的考古發掘,證實遠古時期該山北部生活著“不族”和“其族”兩個部落,地以族為名,山也以族為名,稱不其山。《三國志·崔琰傳》沿用“不其山”。

“勞盛山”出自東漢王充《論衡》。南北朝《四極明科》、未《太平寰寧記》、顧炎武《勞山考》沿用“勞盛山”。

“牢山”出自416年晉法顯《佛國記》。一是源於當地人認為此山堅如磐石,驅之不動,為牢固之山,故稱“牢山”。另一說法,中國古代星象學中認為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區域有一種對應的聯絡,在三十六天罡星中,天牢星與此山相對,故以“牢山”名之。《魏書·地形志》、《新唐書·姜撫傳》、《宋史·甄棲真傳》、《金史·地理志》、《元史·釋老志》、元《齊乘》沿用“牢山”。

“嶗山”最早見於659年《南史·明僧紹傳》。明末黃宗昌修《嶗山志》後,“嶗山”一名逐漸被採用,。《神農百草》、《本草圍經》沿用“嶗山”,清黃宗昌修《嶗山志》以後至今使用“嶗山”。

“大勞山和小勞山”出自684年唐李賢《後漢書注》,書中把該山北部的一部分稱為“大勞山”,把該山西南部的一部分稱為“小勞山”,又簡稱為“二勞山”。唐杜佑《通典》沿用“大勞山和小勞山”。

“輔唐山”出自785年牛素《紀聞》,是唐玄宗時所改,時道士王旻受玄宗恩寵,南嶽道士李華周恐玄宗貪戀世間樂事不再修道,於是勸王出京,王遂向玄宗提出到牢山煉丹的請求,玄宗准許,並改“牢山”為“輔唐山”。《太平廣記》沿用“輔唐山”。

“牢盛山”出自979年宋《太平寰宇記》。

1209年邱處機始用“鰲山”,僅見於元、明兩代的碑記。元代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邱處機到嶗山後,見嶗山揹負平川,面對大海,形同巨鰲雄踞於東海萬里碧波之上,遂作詩:“陝西名山華嶽稀,江南尤物九華奇,鰲山下枕東洋海,秀出山東人不知。”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為國師神仙后,令其掌管天下道事,眾道奉師之意,稱此山為“鰲山”。

綜上,該山本名應為“勞”或“嶗”,漢代稱“不其”,晉及南北朝稱“牢”,唐代又有“大勞、小勞”和“輔唐”之稱,明、清兩代以“勞”、“嶗”為主,“牢”、“鰲”兼而用之,至近代才專用“嶗”字。

道教文化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嶗山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的方士之流,明代志書曾載“吳王夫差嘗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皁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1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蕩”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燬,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建國後,青島市人民政府於1952年撥專款對嶗山道教廟宇實施重點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

前期,嶗山道教作為“四舊”受到衝擊,毀掉神像,遣散道士,嶗山道教的宗教活動廢止。

1980年嶗山恢復道教宗教活動後,嶗山太清宮對收納道士出家制訂了各項新規定。10餘年來,在此出家已有20餘名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