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曲子戲

國學資訊 閱讀(3.02W)

曲子戲,流傳在中國西北五省地區的漢族民間小戲,曲子戲起源於明清時期,是由漢族民間小戲演變而成的。曲子戲的調有很多,一向有三十六小調,七十二大調的說法,根據老一輩的說法,曲子戲的腔調還不止如此。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戲曲文化中的曲子戲吧。

西省臨猗縣申報的眉戶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戲曲大全之曲子戲

2010年,由山西省臨汾市申報的晉南眉戶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劇種簡史
  曲子戲的唱腔屬聯腔體,由眾多的曲牌連綴而成,在發展過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戶的藝術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臺演出和地攤坐唱兩種,其中舞臺演出俗稱“彩唱”,有文武場和服裝道具,道白用當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歡,走得漂,舞蹈輕盈活潑,形象生動,丑角則需幽默詼諧,滑稽伶俐。地攤坐唱俗稱清唱,不受演出場地的限制,不需服裝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調準、曲調多、板路穩就可以入座獻唱。曲子戲劇目題材廣泛,多表現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及民間社會生活等。

劇種起源
  曲子戲源於何地,尚無文獻可考,藝人相傳,說法不一。

一說源出眉縣、戶縣,故曲子戲又稱“眉戶”,眉縣和戶縣一帶位於秦嶺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間歌曲,眉戶曲起源於這些民間歌謠,古稱“清曲調”。曲子戲在華陰和華縣一帶逐步發展為眉戶戲曲。

一說源出華陰、華縣,因曲調悅耳動聽、迷人,陝西有將“胡”作“戲”解之說,故稱“迷胡”,即迷人的戲的意思。華陰和華縣是周朝鄭國地域,眉戶可能受到“鄭聲”的影響。由此眉戶在關中分為東西兩路,關於東路眉戶,流傳有“同州的梆子合陽的線(指吊線木偶),二華的眉戶天下傳”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隨著秦腔等各地戲曲藝術的發展,眉戶逐漸被搬上了舞臺,形成了一定數目的劇目。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稱“眉戶”,所以今稱眉戶者居多。

曲調特點
  曲子戲的調很多,向有三十六小調,七十二大調之說。據老藝人講,曲子戲的調遠不止這些,它"一曲為調,大麴率以'月調''背弓'、'五更'、'金錢'、'緊數'、'慢數'、'月尾'等調整合一曲甚似南北曲之成套",大多直接採用眉戶調。如"鋼調"、"銀紐絲"、"西京"、"採花"、"緊訴"、"慢訴"等等,也有象"剪花調"、"蓮花落"、"釘缸"等當地民間小曲演變而成的新調。由於曲子戲演出方便,題材多民間生活故事,貼近生活,為群眾喜聞樂見。

傳承意義
  曲子戲和其他民間文學藝術一樣,在舊時代處於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據現存碑文及其他資料可以推知,最晚在宋代即開始在境內傳唱。據健在的民間藝人回憶,清末民初相當興盛,遍及7縣(區)。1949年以後,隨著大戲秦腔的普及,曲子戲雖時有興衰,但總體上處於沉寂狀態。但在交通不便的偏僻鄉村仍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曲子戲與其他民間文學藝術一樣,被視為民間文化遺產而得到廣泛採集、整理。

曲子戲以民間業餘演出為主,專業演出團體很少。隨著社會的變革和娛樂方式的多元化,曲子戲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現已瀕臨失傳。為保護和弘揚曲子戲,擴大影響,有關方面採取了舉辦曲子戲藝人培訓班、邀請老藝人集中發掘、整理、傳授曲子戲劇目和錄音、錄製劇目等多種措施,積累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資料。在此基礎上,仍需鞏固現有成果,將搶救、保護工作進一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