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布依戲

國學資訊 閱讀(3.3W)

布依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分佈在貴州南部以及西南部布依族集聚地。布依戲最早是從祭祀儀式跳神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在跳神的基礎上創造了布依戲,經過幾代藝人的改造和融合,形成了綜合性的藝術。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布依戲的資料吧。


簡介
  布依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主要分佈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它最先是從祭祀儀式跳神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在跳神的基礎之上,先後創立了布依板凳戲、布依彩調(即八音坐彈戲)和布依地戲。以後一些民間藝人,再經過改造、融合,使它逐漸演變成為布依族的舞臺綜合藝術。

中國戲曲大全之布依戲

布依戲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戲曲劇種。本地人原稱布依戲為“土戲”。布依語稱“谷藝”,從孕育形成到演出,有百年曆史。和其他某些戲曲一樣,先經過了唱曲階段、講唱故事、有伴奏樂、分角座唱,再由人物分場,加上動作表演,成為舞臺藝術。系少數民族戲曲劇種,流行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布依族地區及盤江流域、紅水河布依族聚居地區,迄今近300年。主要分佈於貴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冊亨、安龍、興義等縣。

民間傳說
  傳說地戲是明初洪武年間江南一帶調至黔鎮守的屯軍、屯民帶來的。據史書記載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為了掃清盤踞在雲貴一帶元朝樑王,開闢和安定西南疆土,命傅友德為徵南將軍。沐英、藍玉為副將軍率30萬大軍遠征雲南。雲南平定後,又於洪武21年前後從江南移民雲貴屯田戌邊。這些屯軍、屯民從南方家鄉帶來的戲曲,受軍隊征戰之風影響,不演才子佳人、劍客俠盜、清官公案之類的劇目,而偏重於歷朝征戰英雄故事,劇目多為歷代忠君衛國的英雄人物,如 《三國》、《薛仁貴》、《楊家將》、《岳飛傳》、《大明英烈傳》等。所以打鬥場面多、舞蹈動作幅度大、演出火爆。為更方便地分出忠奸、正邪、及顯示人物身份、年齡、性格等,演員面部蒙上青紗、戴上臉殼。臉殼也叫臉子,屬戲曲面具一類,用丁木或白楊木所雕,然後塗上顏色和油料,表現出民間傳說中各式各樣的人物形象,三國中關羽塗紅色,張飛塗 黑色,周瑜塗白色。

藝術特色
  布依戲中有生、旦、醜及大王、大將等分工,各腳色的舞臺排程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轉身,演唱過程中對面穿梭,形式活潑,風格質樸。布依戲的各個角色都戴著別緻古樸的面具(臉殼),其面具有木雕,筍殼、竹篦殼幾種。主要以紅、黑、黃、綠、藍、紫六色勾畫、塗染,雕刻,繪製常常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在眼、眉、鼻、嘴、胡上著力渲染。演出時,演員頭上蒙以青紗,然後藏上面具,通過面具上眼、鼻、嘴處雕開的孔往外看,自由地施展著表演技藝,成為別具特色的一個民族戲劇的劇種。

主要種類
  布依戲劇目有三類,即傳統劇目、移植劇目和現代劇目。傳統劇目包括源於“摩公”的經咒、古歌、儺儀故事、說說唱唱、民間傳說故事、民間神話故事等所編演的劇目。其代表劇目如《三月三》、《六月六》、《王玉蓮》、《張奉文》、《羅細杏》、《羅赫信》、《三聘村姑》、《人財兩空》、《一女嫁多夫》、《金貓和寶瓢》、《吹睹嫖遊之害》、《四接親》、《打草鞋》、《王三打鳥》、《馮相寶馬必肖》、《窮姑爺》等。這類劇目的戲話、唱詞均用布依族語言,最具民族特色。

傳承意義
  布依族人民在不斷的發展中、是善於吸取漢文化養料來發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們把移植劇目,視為通向戲劇文化的橋樑。這些劇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並用自己喜聞樂見藝術形式去規範它們,再現它們,並融入布依族文化內涵特質。
  布依戲主要由村寨的民間業餘戲班加以傳承。戲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為基礎,戲師為班頭,各班每年春節期間必須為本寨,或沒有戲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災祈福、驅鬼逐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