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上黨梆子

國學資訊 閱讀(2.4W)

上黨梆子,又稱:“大戲”,“東府戲”,“西府調”、“澤州調”,上黨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黨梆子起源於秦漢時期的上黨郡,因此而得名,它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精粹,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了多種流派。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戲曲劇種吧。


簡介
  上黨梆子是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於山西東南部。因其產生和主要流佈於秦漢時期的上黨郡而得名。當地人稱“大戲”,晉南人稱“東府戲”,河北邯鄲一帶稱“西府調”、“澤州調”,也曾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全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時定下“上黨梆子”這個名字。享有同蒲劇、晉劇同等歷史的文化資格,是上黨戲的代表劇種。它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

中國戲曲大全之上黨梆子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充套件專案名錄。

藝術特色
  上黨梆子過去的班社,除梆子外還兼演上黨昆戲、上黨羅羅腔,上黨卷戲和上黨皮黃,共五種聲腔。合稱“昆梆羅卷黃”。近年來,昆、羅、卷已絕跡舞臺,只是以梆子為主,有些劇團或唱些皮黃。

上黨梆子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間亦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大板]和[四六],其它尚有[中匹六]、[垛板]等;曲牌體唱腔有[靠山吼]、[一串鈴]等。男女同腔、同度、同調。調式是微調式;除[緊大板]和[介板]外,其它各類板式中的過門,都是宮調式的。伴奏樂器:打擊樂是音響強烈的大鑼、大鼓,絃樂是巨琴、二把和二胡。

上黨梆子的基礎功叫“三把”。它運用起來穩健大方,雄壯有力;不足之處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觀。表現手法是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強烈明快。行當方面鬚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淨角、青衣和武小生。上黨梆子具有粗獷、健康的藝術特色。臺步、身段都有淳樸古老的特點,唱腔、音樂高亢、委婉、活潑,曲牌豐富,每種唱腔各有各的樂器和上演劇目。

上黨梆子的音樂絕大多數是從民間音樂(如八音會曲牌)直接吸收而來。在上黨梆子原有的200餘個曲牌中,絕大部分是民歌音樂、民間小調、樂戶吹奏的曲牌。有些曲牌如《靠山吼》、《小開門》、《一串鈴》、《葡萄架》、《四六》等。

據統計,上黨梆子的傳統劇目有七百多個,其中梆子戲近六百個,皮黃戲九十多個,崑曲十多個,羅羅腔戲和卷戲各數個,代表性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雁門關》、《闖幽州》、《董家嶺》、《巧緣案》、《奪秋魁》、《甘泉宮》、《東門會》、《徐公案》等,其中一些劇目完全為上黨梆子所獨有。

上黨梆子的腳色行當主要有生、旦、淨、醜四種,各行當的基本表演程式名為“三把”,運用時演員挺胸昂頭,穩健有力。其表演風格粗線條、大輪廓,直出直入,簡練明快,後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受到京劇影響,有所變化。上黨梆子的舞臺裝置有“設大朝”的講究,臉譜圖案也十分獨特。旦角還有一種名為“破面”的化裝,帶有元雜劇的遺風,即用白粉在劇中品行不端者右眼瞼上橫劃一筆,或在角色右顴骨處畫上一朵小小的蘭花或菊花。

舞臺美術
  臉譜
  上黨梆子的臉譜用紅、白、黑三色勾臉,也用黑白相間的灰色、紅白相間的粉紅色和紅黑相間的紫色。神仙、道家、妖精也用金黃。通常分別叫作紅蓮、黑臉、白臉、二花臉、三花臉等。譜式有豎三分臉、橫三分臉、全臉、斜臉、陰陽臉、桃形臉、菱形臉、雷公臉、紅花紋臉、白花紋臉等。畫法線條粗狂,筆法簡練,對比鮮明。

服裝
  上黨梆子的服裝、頭腦自具特色,服裝講究大紅大綠,五彩上色,頭腦講究“金頭盔黑烏紗”,顯得古色古香,莊嚴肅穆,與眾不同。抗日戰爭前,蘇州有一家萬順泰戲裝店,專為上黨梆子製作有自己特色的服裝,人稱“下路貨”,質量較高。高平米山製作的服裝叫“本地貨”,質量稍差一些。這些服裝分別被裝入頭腦箱、大衣箱、二衣箱之中。上當梆子原來是沒有水袖的,只是在蟒或生衣、旦杉的袖口上,加長寬都約十五釐米。解放後,普遍增加了水袖,學習了水袖功,使舞臺表演顯得更加婀娜多姿。

舞臺裝置
  上黨梆子的舞臺裝置是桌、椅和大幔。一般是三桌六椅三面幔。裝上有桌裙,椅上有椅披,除靈堂為全為紅色,上有繡花圖案。大幔分左右兩幅,搞約4米,寬各2米。紅黃藍白綠各色均有,繡以彩色的鳳凰或牡丹、大花瓶。上邊有約1米寬的通長橫簷,繡八仙或笙簫笛管,簷下有穗。解放後,舞臺裝置發生了變化。普遍使用了幕布:臺前要掛大幕,正額掛通長簷團標,還有沿幕、翼幕、中幕和天幕。大幔除在個別劇中偶用外,已退出了舞臺。

唱腔流派
  黨梆子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歷經了一個競爭崛起、兼收幷蓄、豐滿壯大、逐步完善的過程。

過去,上黨梆子明顯地分為兩大流派:一為州底派,一為潞府派。前者又別稱為“下路”,後者又別稱為“上路”“府八派”。

州底派主要流行於原澤州府所屬晉城、高平、陽城、陵川、沁水五縣,以鳴鳳班最負盛名(成立於乾隆後期,到1946年,曾穩定連續地活動了160年)。後來的三樂意班、萬億班都曾紅極一時。

潞府派主要流行於原潞安府所屬的長治、長子、襄垣、屯留、黎城、和順。“十萬班”是代表班社。“十萬班”下過河南、山東,傳說還進過北京。後來形成了樂意班、三義班爭雄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