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大乘佛教是什麼|大乘佛教主張什麼

國學經典 閱讀(1.41W)

中國的佛教最初流行的就是大乘佛教,後稍晚傳入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傳到西藏等地被稱為藏傳佛教,大乘佛教在佛教大全中也是漢傳佛教的專稱,大乘佛法宣揚平等與普度的思想,反對所羅門殘酷的等級階層的劃分。

大乘佛教是什麼|大乘佛教主張什麼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

  傳達摩西來,初到東土曾讚歎“東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氣象!”中國漢地佛教,自隋唐以來,一直即以大乘佛教為主。漢傳佛教也事實上成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展與承傳者,並弘揚到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而北傳佛教的另一支晚些時候傳入西藏,蒙古等地,形成藏傳佛教。到近代,學界一般將大乘佛教專指漢傳佛教。

  大乘佛教中期
  其後又有印度僧人無著、世親創立“唯識論”,盛極一時。。中觀論和唯識論被認為是大乘佛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唐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傳》說:"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在印度南方,則是如來藏思想更為盛行,與唯識學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羅門教咒語、宗教儀規和瑜伽術身體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極富神祕主義色彩的宗教實踐方式,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在《佛說祕密相經》中,甚至提到蓮華與金剛杵相合,“如是,當知彼金剛部大菩薩入蓮華部中,要如來部而作敬愛”,“由此生出一切賢聖,成就一切殊勝事業。”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詞。稱為祕密大乘佛教,或稱“金剛乘”或者“密乘”。此時的印度佛教已經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著此時的印度的佛教真實義已經不存在了。相對於密乘,人們把大乘佛教的理論部分稱之為“顯乘”。由於密教和婆羅門改良後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遺留原則(三法印或進一步總結的一實相印),來發揮佛陀眾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覺覺他,利益救度一切眾生為目的之本懷--菩薩道的菩提心。修持與教理體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圓滿,境界廣大無艮,修行果位直趨無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義在小乘基礎上,進一步深入開顯中道實相、八識與如來藏,六度萬行與菩薩道,一心本淨,眾生平等眾生亦可成佛等思想。從小乘的四諦、十二因緣到唯識學如來藏,三乘佛法一以慣之卻在博大精深程度上節節增上,構成了完整的佛教體系。弘法方法上,大乘佛教注重信仰與實踐,強調實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四悉檀),大乘佛教靈活開放、慈悲平等、普度眾生、貼近生活。佛在古印度傳播佛教教義,其很重要的一個思想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理念,以反對婆羅門教的野蠻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而此平等與普度的思想集中顯現於大乘教義裡。總而言之,大乘是佛陀教誨的根本精神所在。

  《大般若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三昧王經》、《稱讚佛淨土佛攝受經》、《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楞嚴經》、《普曜經》、《圓覺經》、《維摩詰經》、《楞伽經》、《佛說阿彌陀經》、《大涅盤經》、《尤婆賽戒經》、《梵網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十住毗婆娑論》(龍樹菩提譯)、《瑜伽師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說)、《攝大乘論》(無著菩薩造)、《唯識三十論》(世親菩薩造)《大乘莊嚴論》馬鳴菩薩

總結:現在的世界是不是古時候人們嚮往的那個天堂呢,沒有戰爭一片祥和,沒有大惡國泰民安,人民富足也不存在古時候那麼嚴酷的階級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