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道觀大全之崆峒山

國學經典 閱讀(8.56K)

道教是我國一個歷史悠久的本土教會,道教視太上老君為始祖,在我國宗教界的影響深遠。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它是道教的一個聖地,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大家是不是對崆峒山很好奇呢?現在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道觀大全之崆峒山吧。


簡介
  崆峒山,道教聖地,屬六盤山支脈,是天然的動植物王國,有各類植物1000多種,動物3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其間峰巒雄峙,危崖聳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煙籠霧鎖,如縹緲仙境;高峽平湖,水天一色,有灕江神韻。

道觀大全之崆峒山

地理位置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古代黃帝問道廣成子處。

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景區面積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險靈秀的自然景觀和古樸精湛的人文景觀於一身,具有極高的觀賞、文化和科考價值。

自古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譽。

歷史文化
  崆峒山,道教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崆峒山已有了人文景觀。歷代陸續興建,亭臺樓閣,寶剎梵宮,廟宇殿堂,古塔鳴鐘,遍佈諸峰。明、清時期,人們把山上名勝景觀稱為“崆峒十二景”:香峰鬥連、仙橋虹跨、笄頭疊翠、月石含珠、春融蠟燭、玉噴琉璃,鶴洞元雲、鳳山彩霧、廣成丹穴、元武針崖、天門鐵柱、中臺寶塔。基本恢復了歷來所稱的“九宮八臺十二院”中四十二處建築群。

其以峰林聳峙,危崖突兀,幽壑縱橫,涵洞遍佈,怪石嶙峋,蓊嶺鬱蔥,既有北國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觀,被譽為隴東黃土高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要說崆峒山名由來,先得說崆峒一詞來源,“崆峒”一詞,當你翻開字典查詢時,一般註釋為“山名,在甘肅境內”。最早見於春秋時期成書的《爾雅》一書載:“北戴斗極為崆峒”。平涼崆峒山正位於北斗星座的下方,即為所指。《汲冢周書》記載:“崆峒”是大夏、莎車、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樓爛、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個氏族的首領。所以說崆峒是周時一個強大氏族部落的名稱。又在《史記·趙世家》、《姓氏考》等記載:有商代始祖契的後代分封於空桐(崆峒亦寫作空同、空桐、實是同名異寫),遂以國為姓。崆峒山為當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現有多數材料解釋大致有三:
  一是古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

二是崆峒山為道教勝地之一,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

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

三種說法,不無道理。

據《爾雅》記載:“北戴斗極為空桐。”意思是說,崆峒山應當是北斗星下面的一大片地方,是一個區域,這就難怪歷史上北方的好多山都冠以崆峒之名了。值得注意的是,六盤山在歷史上也被稱為崆峒。崆峒山為六盤山之餘脈,而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伏羲,是漁獵社會時代的領導者。而漁獵社會的生活,是由西北高原即黃河上游流域漸次發展的。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歷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過雞頭道,登臨崆峒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別稱)。《封禪書》說:漢武帝“至隴西,西登崆峒”。司馬遷也說:“餘嘗西至崆峒”。據考,司馬遷於元鼎五年(前112年)登臨了崆峒山,這一年他24歲。漢武帝西巡,他跟隨到了雍地(慶陽、平涼一帶),武帝在祭五畤之後,接著登上了崆峒山。這為他後來寫作《五帝本紀》奠定了基礎。

貞觀二十年(646年)十月,唐太宗李世民來隴山視察馬政。《新唐書·太宗本紀》記載:“丙戎,隴山頭,次瓦亭,觀馬政”。李世民看到崆峒山佛事大盛,御賜明慧禪院田宅,這是崆峒山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需要強調的是,崆峒山東至西安不過300多公里。作為13個朝代王都的古長安,前後一千多年,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崆峒山一帶無疑是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宋人鄭文寶在《蕭關議》中指出“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扼五原。”這也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等人頻頻光臨崆峒山的另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