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花朝戲

國學資訊 閱讀(2.03W)

花朝戲,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部分,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是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最初的花朝戲是由祭祀儀式逐漸演變而成的,具有鮮明的民間音樂特色,唱腔通俗易懂,是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花朝戲,為廣東省漢族客家戲曲劇種之一,紫金山區土生土長的漢族民間戲曲。其源於紫金縣鄉村的“神朝”祭祀儀式,用客家語演唱,流行於廣東省東部及東北部客家地區。

中國戲曲大全之花朝戲

其鮮明特點是民間音樂語言和民間文學語言的有機結合。唱腔樸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詞和道白常運用詼諧、雋永的雙關語和歇後語,形象生動,通俗易懂;表演載歌載舞,氣氛熱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起源與發展
  花朝戲表演程式源於勞動生產,從生活中提煉出上山、下坡、涉水、過橋、碾米、推磨、紡棉、織麻、採花、摘果、挑擔、洗衣等一整套優美輕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表演程式。其表演手法以及臺步、身段都區別於其他劇種。如比較固定的礱心腳、丁點步、穿心手和扇花、滾巾、圓手、採花、轉步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動作純樸、粗獷。

花朝戲與花鼓戲、山歌劇、採茶戲均屬姐妹劇種,同是以演出民間小戲見長。儘管表演和音樂唱腔各有特色,但演出劇目常有交流,互相借鑑。花鼓戲《打銅鑼》、《補鍋》,採茶戲《小保管上任》等劇目被移植為花朝戲,用花朝音樂和技巧來表現,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花朝戲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上百個傳統劇目,代表劇目有《秋麗採花》、《賣雜貨》、《三官進房》、《過渡》等。其曲白淺顯易懂,常用俚語、歇後語、雙關語。唱腔音樂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組成,有時也採用客家山歌。腳色行當一般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種,有扇花、手帕花、礱勾腳、穿心手等特色技藝頗有特色,表演載歌載舞,質樸清新。

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專業表演團體,紫金縣花朝戲劇團整理演出了一些傳統劇目,創作演出了《蘇丹》、《紫雲英》、《紅石嶺》等現代戲,移植改編了《劉三姐》、《巧姻緣》等劇目。花朝戲的表演藝術有了很大提高,原來的腳色行當分工更趨細緻,同時吸收了其他劇種的水袖、身段等表演技藝。唱腔音樂在運用曲牌連綴形式的同時,也運用板式變化的方式。鄧觀雲、劉恩芳、陳業興、陳淑君等觀眾喜愛的演員活躍於舞臺之上,花朝戲不斷在紫金山區和鄰近的中、小城市演出,造成一定的影響。

花朝戲的傳統劇目題材多取自民間傳說,大都宣揚懲惡揚善、忠貞愛國、婚姻自由等積極主題。客家人所崇尚的儒家思想及耕讀傳家、崇文重教等人文觀念在花朝戲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花朝戲在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目前,雖然花朝戲專業劇團按期下鄉演出,同時還在本地重大的節日慶典及一些民間活動中演出,但是,花朝戲的演出已不常見到,觀眾日漸減少,問題比較突出。

藝術特色
  花朝戲的基本結構屬於曲牌體,是用紫金客家語演唱的漢族民間小戲劇種。花朝戲唱腔曲牌有100多種,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構成。唱詞以七言四句一闕居多,全部由演員用本嗓演唱。演唱特點是一人領唱、眾人幫腔,唱唸結合、靈活自由。道白口語化,常將快板穿插其中。花朝戲的角色分生、旦、醜3個行當,表演動作以扇花、手帕花、礱勾腳、穿心手為特色。傳統的伴奏樂器有嗩吶、胡笛、二絃、椰胡、木魚、高邊鑼、單打等。花朝戲的傳統劇目有80多個,代表劇目有《秋麗採花》、《賣雜貨》、《三官進房》、《過渡》等。大都反映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反抗壓迫、懲惡揚善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