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每日好運吧>國學>國學經典>

道觀大全之普陀山

國學經典 閱讀(3.19W)

道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會,它是我國本土教會,對我國的宗教信仰有著重要影響。道觀是道教信徒供奉神仙的一個地方,它是我國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在眾多道觀中不乏有一些名觀。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群島,是我國四大名山之一。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現在就一起來看看道觀大全吧。


簡介
  普陀山位於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系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區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總面積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島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頂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 普陀山大海懷抱,金沙綿亙,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著名景點如潮音洞、梵音洞、朝陽洞、磐陀石、二龜聽法石、百步沙、千步沙、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南海觀音、大乘庵等。 改革開放以來,普陀山管理局帶領全山人民艱苦奮鬥,建立了國家級文明山、安全山、衛生山。內外交通便捷,旅遊環境良好。本島日舒適接待量為1萬人次。

道觀大全之普陀山

歷史
  普陀山歷史悠久,宗教文化濃厚。早在二千年前,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秦安期生、漢梅子真、晉葛稚川都不得曾來山煉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煉丹洞”、“仙人井”等遺蹟。歷史上,普陀山名幾經更變。春秋越王勾踐時(公元前497-465年)與舟山等島統稱甬東。傳西漢成帝時(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來山隱居,採藥煉丹,自此稱梅岑山。

唐宣宗大中年間(847—860),天竺僧人來此修行,“親睹觀世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遂傳此地為觀音顯聖地。後梁貞明二年(916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臺山迎奉觀音像乘船回國,途經普陀蓮花洋為風浪所阻,禱而有應,便在普陀山結廬供養其像,即今“不肯去觀音院”。此後,普陀山就成為觀音菩薩的應化場所。

宋、元時,佛教發展很快。北宋乾德五年(967),宋太祖趙匡胤派太監來山進香,首開朝廷降香普陀之例。南宋紹興年元年(1131),寶陀觀音寺住持真歇禪師秦請朝廷允准,易律為禪,遷700多漁戶離山,全山遂成佛門淨土。元大德三年(1299)六月,敕封江南釋教總統、寶陀觀音寺主持一山為妙慈弘濟大師,攜帶國書出使日本,弘揚佛教,與日通好,普陀山知名度益發遠播海外。

故宋時稱寶陀山。宋寶慶《昌國縣誌》載:“梅岑山觀音寶陀寺在縣東海中,樑貞明二年建,因山為名。”宋張邦基《墨莊漫錄》雲:“寶陀山,去昌國兩潮,山不甚高峻。”元稱補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語“補怛洛迦”意譯稱白華山。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欽賜寶陀觀音寺為“護國永壽普陀禪寺”,山以寺名,此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東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稱謂。

昔時歷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東海稱作為南海,故元、明時期也稱南海普陀。普陀山佛教主供觀音菩薩,是著名觀音場所。觀音菩薩在中國民間有著廣泛影響。日僧慧鍔請觀音到普陀後,經歷代名僧弘揚傳法和廣大信士、工匠開發經營,觀音場所香火日盛,觀音信仰習俗遍及大江南北,並且走出國門,傳到海外,特別是旅居海外的華僑在居住國供奉觀音聖像,唸誦觀音佛號,影響著居住國人民對觀音之信仰,一些島國民眾更把觀音奉為祈求航海平安的保護神。

明、清兩朝,因倭寇和荷蘭殖民主義的干擾,普陀山實行海禁,佛教三廢三興。